快讯!快讯! 印度突然宣布了! 10月15日,印度又对我们中国的产品出手了,这次瞄准的是中国台湾地区和沙特阿拉伯的正丁醇。印度商工部在9月27日就应国内企业The Andhra Petrochemicals Limited的申请,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的海关编码是29051300,调查时间范围挺长的,倾销调查期是2024年4月到2025年3月,损害调查期更是回溯到2021年4月一直到2025年3月,分成了四个阶段来看影响,利益相关方得在立案后30天内通过邮件向印度调查机关提交信息。 印度这波操作,乍看是常规贸易调查,细品却透着一股熟悉的“套路”。反倾销本是国际贸易的常见手段,但印度近年对华产品的调查频率高得离谱。光是2023年,印度就对来自中国的近二十类商品发起类似调查,从化工品到电子产品,几乎无孔不入。 正丁醇这种化工原料,看似冷门,实则牵动诸多产业链。它广泛用于涂料、树脂、医药领域,中国作为全球化工供应链的关键一环,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印度企业此次申请调查的时机,恰好卡在印度国内产能扩张阶段,难免让人怀疑其真实动机。 更值得玩味的是调查期的设定。倾销调查期覆盖未来一年,损害调查期却横跨四年,分阶段追溯分析。这种“既当裁判又定规则”的做法,本质上为预设结论铺路。印度调查机关将数据切割得越细,越容易从中寻找对自身有利的“证据”。 回顾历史数据,印度对华反倾销的成功率长期居高不下。据世贸组织统计,过去五年印度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占比超三成,其中多数以加征关税收场。这种趋势背后,藏着印度“以调查促产业”的隐秘算盘。 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是双刃剑。短期看,印度本土企业或许能靠关税壁垒喘息片刻;长远看,却可能拖累其制造业升级步伐。中国化工产业的竞争力源于技术积累与规模效应,绝非简单的价格优势。印度若一味依赖行政手段,只会离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远。 此次调查中“中国台湾地区”的表述,凸显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立场。印度在贸易文件中遵循这一表述,本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任何试图在贸易中夹带地缘政治私货的行为,终将破坏合作互信的基础。 面对印度的频频出招,中国企业早已练就一身“见招拆招”的本领。主动参与应诉、构建合规体系、开拓多元市场,成为破局关键。全球化浪潮下,没有谁能用高墙锁住未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快讯!快讯!就在今天韩国外交部14日宣称,将与中国进行沟通,以降低中国针对造
【35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