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其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纽扣,换上铜纽扣,随后将他装入一口普通棺材,这到底怎么回事?[紫薇别走] 1961年代表们以压倒性多数同意将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理由是他“严重违背列宁遗嘱”“对苏联公民进行广泛镇压”。 决议通过后仅24小时,迁葬委员会便制定了详细计划:利用阅兵式彩排的封锁期,在夜间完成迁移,整个过程耗时不到一小时,参与行动的军官中甚至有人当场落泪。 赫鲁晓夫主导的“去斯大林化”运动是此次迁葬的核心背景,苏共二十大上,他通过《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时期超过几十万人被处决、被关押的恐怖统治。 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的同时,自己却默许对个人的崇拜他的头像出现在报刊头版,传记被大量出版,甚至在公开场合被称为“天才的改革家”。 新墓最初仅有一块刻着生卒年月的大理石碑,直到1970年才增设半身雕像,尽管扎哈罗夫将军多次澄清“遗体未被销毁”,但“焚尸扬灰”的传言仍在民间流传,成为赫鲁晓夫“政治清算”的符号化记忆。 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的做法是“两面派行为”,中共中央在《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中直指其“背叛马克思主义”,这种批判直接影响了中国国内政治走向毛泽东开始警惕“中国的赫鲁晓夫”,最终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诱因。 经历过二战的老一代军人,仍记得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钢铁产量从跃升至,而年轻知识分子则欢迎“去斯大林化”,认为“国家不能永远建立在恐惧之上”。 梅德韦杰夫正式承认苏联制造卡廷惨案,这被视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又一次清算,但斯大林的遗产始终难以彻底消解他的雕像仍矗立在伏尔加格勒等城市,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俄乌冲突的舆论场中,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的符号。 网友热评: “死后降级处分”,认为“生前斗权,死后斗墓,苏联领导人的宫斗戏连棺材板都压不住!”。 “浇两吨混凝土防盗墓?怕的不是盗墓贼,是怕斯大林自己爬出来吧!”点出这一做法可能源于深层的政治恐惧。 “白天开会全票通过,晚上偷偷挖坟,这效率比修地铁还快!”。 “再厉害的领导人,也躲不过历史的审判。” “赫鲁晓夫的做法虽然看似绝情,但斯大林的肃反运动确实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创伤,迁葬是“大义灭亲”,有助于国家摆脱个人崇拜的阴影。” “如果没有斯大林,苏联根本赢不了卫国战争,他再有问题,也是功大于过的领袖,不该被这样对待。” “现在骂得狠,后来勃列日涅夫又给立了半身雕像,合着领导们的良心和对历史的判断,是随着权力需要而‘漂移’的?”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苏联民众,在得知领袖的遗体被秘密迁移后,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是支持这种‘去符号化’的做法,还是反对对逝者这样的不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想法和见解! 官方信源:光明网
1961年,斯大林坟墓被挖开,军官们将其从水晶棺中抬了出来,迅速剥去他军服上的金
征途观史
2025-10-15 18:42: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