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阳谋,中美准备互征的港口费,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吃亏,因为中国造船量已占世界的

纸上点将 2025-10-15 19:44:37

又现阳谋,中美准备互征的港口费,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吃亏,因为中国造船量已占世界的50%以上,美国本土造船份额连0.1%都不到,这不明摆着“中造船舶”数量碾压,得交更多钱吗?但真别被表面数字骗了,这局从一开始就不是比谁造船多,而是比谁看得透游戏本质、玩得转规则制定。 中美贸易摩擦早已从关税战延伸到高科技和供应链,如今又将战火烧到公海之上。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公布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的301调查最终措施,宣布从10月14日起,对中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中国建造的船舶以及中国籍船舶征收额外港口服务费。这一举措源于美国长期不满中国在造船业的主导地位,认为补贴政策扭曲全球市场,导致美国本土产能萎缩至不足0.1%。全球船舶中,中国制造占比高达60%,而美国仅剩零星几家船厂勉强维持。美方收费标准分阶段实施,首年每净吨50美元,逐步升至140美元,预计覆盖数千艘船舶,首年收入或达数亿美元。这不只是经济压力,更是试图通过单边规则重塑航运秩序,维护美国在全球物流链的隐形主导。 中国方面迅速回应,交通运输部于10月10日修订《国际海运条例》,明确针对歧视性措施启动对等反制。从同日10月14日起,对美国相关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标准同样分四阶段上调,至1120元每净吨,首阶段400元略高于美方起点。这不是简单以牙还牙,而是精准锁定美方弱点:股权控制红线设在25%,只要美国企业或机构持股超过这一比例,不管船舶挂何国旗、在何处建造,一律纳入收费名单。国际惯例视20%至50%持股为重大影响,中国这一设计避开了欧洲和东南亚船企,避免扩大战线。彭博社分析显示,多家全球顶级油轮运营商因美资渗透超标,直接落入名单,如以色列ZIM航运和高盛关联的多家公司。 这场博弈的核心在于规则制定权。美国习惯用301调查作为工具,自1980年代以来已发起数百起,针对从钢铁到电动车不一而足,这次瞄准海运,正是看中中国船舶数量优势带来的潜在收入。更深层是资本布局:美国虽放弃本土造船,却通过华尔街投资织就全球航运网。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等机构,早将触角伸入挪威OSM Thome和中东航运公司,持股比例虽分散,却掌控董事会和决策。这些看似非美船舶,其实已成美方棋子。中国反制直击此点,股权数据全为公开备案,难以辩驳,迫使美方船企进退两难。 实施细节显示,中方规则更显周密。豁免条款覆盖中国建造船舶的空载维修和单纯修船进港,既护航本国船厂,又符合WTO非歧视原则。美方规定则相对粗放,仅盯国籍和建造地,忽略资本链条,反倒暴露自身投资风险。一艘VLCC巨型油轮单次靠港,美方收费可达520万美元,集装箱船亦数百万美元规模。中国港费虽高,却针对性强,预计覆盖数百艘美资控制船舶。短期内,全球航线或现扰动,部分船只绕道东盟转运,但中国出口结构已优化,对美占比从19.2%降至14.7%,东盟跃为最大伙伴,缓冲能力增强。 行业分化效应渐显。集装箱运输领域,中国籍船舶挂靠美港较多,短期承压,但船公司多选择涨价转嫁,货主最终买单。油轮和散货运输则处旺季,中国籍船少涉美港,新增费用易传导客户,甚至因调配变动推升运价,中方运营商反获利好。专家估算,这轮互征将抬升美国进口商品价格至少8%,从电子产品到农产品无一幸免。台大教授苑举正指出,此举等于美国自断臂膀,对全球贸易开火,最终难以为继。 贸易战无赢家,但规则之争总有输赢。这次互征港口费,美国本想借船舶数量卡中国脖子,却被资本红线反噬。未来走势取决于谈判桌,美方或先让步调整措施,中国则借东风深化航运自主。全球目光聚焦,公海不再平静,供应链韧性考验加剧。接地气说,这就好比街头下棋,你走一步,我不光吃子,还改规则,谁先眨眼谁输。

0 阅读:123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