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酝酿以“市场准入”为筹码,强制在欧经营的中国企业转让核心技术,这种将经

好学百灵鸟 2025-10-15 20:10:50

欧盟正酝酿以 “市场准入” 为筹码,强制在欧经营的中国企业转让核心技术,这种将经贸合作工具化的激进举措,看似是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的捷径,实则暴露了其战略焦虑,更可能引发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动荡。 核心矛盾聚焦在电动车与电池领域。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销量占比突破四分之一,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因能量密度领先,成为高端车型首选。相比之下,欧洲本土电池巨头Northvolt深陷经营困境,量产迟迟未达预期,而整个欧盟的电池自给率预计仅16%,关键材料如电池级锂几乎全部依赖中国精炼。这种“卡脖子”局面,让欧盟担忧重演能源危机的覆辙。 此前,欧盟尝试通过高额反补贴税(最高达35.3%)遏制中国电动车,结果适得其反——更多中企选择在匈牙利、德国等地建厂,实现“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如今,强制技术转让被视作“最后手段”,试图通过行政干预快速补齐技术短板。 但这条路,走不通。 首先,强制转让技术违背WTO基本原则,也与全球倡导的公平竞争背道而驰。中国《外商投资法》明确禁止此类行为,若欧盟执意而为,将自损其“法治市场”的国际形象。其次,产业现实不容忽视:电池生产涉及数十种精密材料与工艺,欧洲目前仅能本土供应部分辅料。若强行要求40%本地化率,将导致成本大幅上升,反而削弱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双标”问题。欧盟拥有ASML这样的全球技术垄断企业,却要求他国开放核心工艺,这种选择性“开放”难以服众,长期将损害其国际合作信誉。 面对压力,中企早已未雨绸缪。宁德时代在西班牙布局钠离子电池研发,以“联合创新”模式规避风险;比亚迪通过匈牙利工厂带动本地供应链升级,实现“共赢式落地”。与此同时,中国已将动力电池关键工艺列入《禁止出口技术目录》,从源头筑牢技术安全防线。 事实上,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源于数十年持续投入与创新积累。宁德时代研发投入超500亿元,比亚迪专利数超2.8万项,这些成果无法靠“强制”复制。真正的产业升级,靠的是激励创新,而非巧取豪夺。 放眼全球,欧洲在高端设备、精密制造方面仍有优势,而中国在规模化生产、供应链整合上领先。两者本可互补,形成“欧洲研发+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高效生态。但保护主义的思维,正在割裂这种可能性。 若欧盟在11月强行出台新规,短期或看似“保护”了本土企业,长期却将吓退外资、破坏合作氛围,甚至引发其他国家效仿,掀起全球技术封锁潮。最终受损的,将是全球绿色转型的进程与消费者利益。 未来的世界,不属于封闭与胁迫,而属于开放与协作。唯有回归公平、自愿的技术合作轨道,才能真正推动产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所谓“产业安全”,终将成为自我封闭的牢笼。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好学百灵鸟

好学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