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威胁从11月1日起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后,印度从上到下表现的出奇的平静,没有像上次一样“上窜下跳”,甚至想通过打击巴基斯坦向美国证明实力,以此承接中国的产能。 要是搁以前,特朗普只要暗示要对中国动手,印度马上就有动静。 就说在印巴边境,它会主动搞点事情,像是在给美国递 “投名状”,想让美国看到自己的态度。 而且那时候印度还特别积极地抢中国的产能转移,觉得这是个发展自己的好机会,一门心思想把那些产业接到自己国家来。 可这次不一样了,印度政府的官员要么就避而不谈这事,要么就抱着观望的态度,一点也不着急表态。 就连巴阿边境发生冲突,印度也没像以前那样跳出来挑事,安安静静的,跟换了个国家似的。 印度的对外策略转向,藏着两段刻骨铭心的教训。 2019年印巴边境冲突中,印度不仅未能实现战略目标,还付出了人员装备损失的代价,边境局势也陷入长期对峙。 经济上的打击更直接,2019年美国突然对印度出口的钢铁、铝制品加征最高 50%关税,直接冲击印度制造业出口,让本就面临增长压力的印度经济雪上加霜。 这两场“亏”,成了推动印度调整策略的关键推力。 印度曾雄心勃勃想要接棒中国产能,结果却陷入一场“甜蜜陷阱”,起初,它以为只要敞开大门,产业就会主动扎根,可现实很快给了一记重击。 工厂要落地,得先有路能运原料、有港口能出货,但印度的基建常年拖后腿,物流效率根本撑不起大规模生产。 好不容易把厂房搭起来,又要面对频繁停电的难题,机器动不动就停工,订单交付成了泡影。 印度劳动力数量虽多,懂技术、能上手的工人却少得可怜,新手培训又耗时长,而且本地供应链缺口巨大,从零部件到配套服务都得依赖进口,完整的生产闭环始终无法形成。 一番折腾下来,印度不仅没接住期待中的产能,反而空耗了精力,这场承接计划最终只能草草收场。 经过这一连串的事儿,印度也总算认清了自己的短板,知道自己现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盲目跟在美国后面跑,动不动就搞事情。 它也怕了,怕再被美国当“工具人”使唤,美国高兴了就给点好处,不高兴了就不管它的死活,之前加征关税就是个例子。 所以现在印度打算先“练内功”,把自己国内的基建、电力、劳动力素质还有供应链这些问题解决好,等自己实力够了再考虑其他的。 其实每个国家发展都得走适合自己的路,印度这次能认清现实,沉下心来补自己的短板,也是个挺明智的选择。 毕竟靠跟风、靠当别人的“工具人”,根本没法真正发展起来,只有自己实力强了,才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 不管国际上的局势怎么变,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是最实在的,就像那句话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信源:环球时报--2025-10-15--《中方就关税战重申“打与谈”立场》
在特朗普威胁从11月1日起要对中国加征100%关税后,印度从上到下表现的出奇的平
论芸有事
2025-10-16 10:50:37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