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选举仅剩3天,蒋万安终于表态了,郑丽文已毫无胜算? 国民党的主席选举进入倒计时,最后72小时,蒋万安终于开口表态支持郝龙斌,让原本还处在胶着状态的选战局势瞬间起了波澜。 这场选战本就不是单纯的“谁当主席”这么简单,它反映的是国民党内各种力量的重组与角力。蒋万安的站队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这一动作,不仅释放了明确的政治信号,也把郑丽文推上了风口浪尖。 其实,从蒋万安的政治路径来看,他跟郝龙斌的关系不算浅。郝当年在台北市政坛的根基打得牢,蒋万安2016年初踏入政坛,2022年竞选台北市长,两次关键时刻都能看到郝龙斌的身影。 更何况,这次蒋万安表态那天,郝龙斌亲自上门,双方见面寒暄一番,消息立刻被台媒放大传播。 蒋用“稳健”、“理性”、“共识”这些词形容郝,不仅是对郝本人的评价,也是在替自己铺路。 郝龙斌这次背后那一票“大咖”支持者,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赵少康已经公开站台,朱立伦虽然没明说,但明显神情不远。 卢秀燕虽未表态,但一直被认为与郝阵营来往紧密。蒋万安要在党内站稳脚跟,不可能单靠市长这个头衔,必须与这些主流派系绑定。 从这个角度看,这次表态更像是一次“政治保险”。蒋万安不是为郝龙斌站台,是为自己的未来投票。 但这次的表态,真能像2021年那样引发“弃保效应”吗?当年选战尾声,蒋万安带着20多位蓝营“立委”集体挺朱立伦,把原本还在胶着的局势一口气推到朱的胜出线上。 那时候舆论一边倒,张亚中被标签成“急统”,党内不少人急着自保,自然就形成了弃保潮。 可这次情况不同太多。首先,蒋万安这次是单枪匹马,没有带“立委”团队,没有集体举牌,影响力自然打了折扣。 其次,郑丽文跟张亚中不同,她虽也偏右,但在政策主张上更现实务实一些,不容易被贴上极端标签。 再者,当前的国民党结构也不是原来的样子。这几年党内年轻党员越来越多,思维也更分散。高层的表态不再能像过去那样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即使蒋万安公开挺郝,也未必能百分百带动底层党员的投票意愿。 蒋万安的支持是加分项,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决定胜负的,还得看这三天内的关键变量会不会爆冷。 卢秀燕作为党内最有实力的地方首长之一,也是目前少数未明确表态的大咖,她的一句话,可能比蒋万安还管用。她要是最终挺了郑丽文,那这场戏还有得演。 国民党“立法院”党团这些“立委”直接面对选民,选情冷暖他们最清楚。他们会不会像2021年一样集体跟风,还是各自为战,目前还看不清。如果他们选择沉默,那蒋万安的影响力就更有限。 目前已有部分地方首长陆续表态支持郝,但还有不少人保持观望。特别是几个关键执政县市的态度,可能成为压垮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出现分裂局面,选情又会回到胶着状态。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就是“沉默螺旋”。现在公开支持郝龙斌的人多,造成一种“选情已定”的印象。 这种氛围下,支持郑丽文的人可能不敢表态,怕被边缘化。但这些人私下有没有表态,只有投票那天才知道。 所以说,郑丽文的机会虽然渺茫,但不能说她“毫无胜算”。蒋万安的表态固然有分量,但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前,一切都还在变数中。 这场选战的意义早就超过了主席人选本身。国民党这几年一直在找定位,一边要稳住深蓝传统选民,一边又想争取中间选票,内部矛盾越来越明显。 不论是郝龙斌还是郑丽文上位,接下来都得面对一个事实:这个党,正在逐渐失去统一的声音。 蒋万安这次选择押宝郝龙斌,也是在响应党内主流的整合诉求。而郑丽文的坚持,则代表了党内的另一种声音:希望更直接、更有个性地表达立场,不愿再做妥协。 选举只剩三天,局势已经到了临界点。蒋万安的表态像是一记重锤,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但这记锤子砸得够不够重,还得看其他人愿不愿跟上。 真正的问题不是谁赢谁输,而是新主席能不能整合这个早已分裂的政党。如果只是换个门面,没办法解决根本问题,那不管是谁当选,国民党都难以翻身。 这场选战,表面看是蒋万安出招,实则是一次蓝营内部的重新洗牌。 不论郑丽文是否逆袭成功,国民党的未来都不会轻松。选后如何重建共识,才是真正的硬仗。选举只是揭开了序幕,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有信心赢得国民党主席郝龙斌:我不会战死沙场国民党主席选举本周六投票,候选人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