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张汝京说出“不要就不要”这话时,背后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带着大半辈子的行业积淀和骨子里的家国执念。 没人能随便跟台积电叫板,可张汝京不一样,他的底气是真刀真枪练出来的。早在年轻时,他就从台湾大学毕业后留洋深造,拿着电子工程博士学位进了美国德州仪器,顶头上司就是发明集成电路的诺贝尔奖得主杰克・基尔比。 在德州仪器的二十年里,他跟着这位行业泰斗扎在实验室,从普通工程师做到能主持全球工厂建设,在美国、日本、新加坡这些地方建了十多家大型芯片厂,圈内人都喊他 “建厂大师”。 那会儿他就摸透了芯片厂从图纸到量产的每一个环节,小到掩膜版的精度控制,大到整条生产线的调度,没有他不熟悉的。 后来他回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短短三年就把公司做到台湾第三大半导体企业,还实现了盈利,这样的本事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更关键的是,回大陆建厂从来不是他一时兴起的念头,是藏了几十年的心愿。 张汝京生在南京,一岁多随父母去了台湾,父母都是家国情怀极重的人,父亲早年就问过他 “你什么时候回祖国大陆去建一座工厂”,这句话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扎了根。 1997 年他从德州仪器退休,第一件事就是找投资、组团队,想直接在大陆建厂,可那会儿受时局影响,台湾当局逼着台商撤资,这事只能搁置。 后来他在台湾办世大,特意跟投资方约好,第三座工厂一定要建在大陆,没想到世大做得太好,三年就被台积电花 50 亿美元收购了,大陆建厂的承诺也成了泡影。 就是这时候,台积电董事长跟他摊了牌:要去大陆,股票就别想拿了。换旁人早掂量再三了,那些股票可不是小数目,足够他后半辈子舒舒服服过日子,可张汝京想都没想就回了句 “不要就不要”。 他心里清楚,自己要的不是股票上的数字,是父亲那句问话的答案,是让先进芯片技术在祖国扎根的念想。 那时候大陆的半导体产业有多落后?别说先进制程,连像样的晶圆厂都没几家,芯片几乎全靠进口,后来每年进口额都超过 2000 亿美元,比石油进口还多。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攒的本事,就该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2000 年,张汝京带着三百多个老部下扎进了上海浦东,这些人大多是他在德州仪器、世大时的核心骨干,有斯坦福的博士,有手握上百项专利的工程师,连做掩膜版的 25 位台湾老师傅都被他说动了。 那些老师傅能做出 14 纳米工艺用的 “电路底片”,线宽比头发丝还细几百倍,是当时国内急缺的技术人才。 没钱没设备,他就跑遍全球找投资,拉来 16 家投资商凑了十几亿美元;设备贵,他就淘来二手设备翻新改造,硬是创造了奇迹,一年多就在上海建起三座八英寸晶圆厂,两年后又在北京建了十二英寸厂,还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工厂。 别人建一座芯片厂要三五年,他带队能把时间压缩一半,这背后全是半辈子攒下的经验。从厂房设计到设备调试,从工艺优化到良率提升,他闭着眼睛都知道问题在哪。 到 2005 年,中芯国际已经冲进全球晶圆代工厂前三,把 0.25 微米、0.18 微米工艺做到量产,还啃下了 90 纳米的硬骨头,要知道这时候距离他创办公司才刚五年。 可树大招风,台积电眼看着大陆芯片厂起来了,2003 年直接告他侵犯专利,索赔 10 亿美元,那时候中芯一年收入才 3.6 亿美元,明摆着是要把这个刚起步的企业掐死在摇篮里。 张汝京没怕,一边跟台积电周旋,一边接着搞研发、建工厂,可内忧外患还是缠上了中芯。 2008 年金融危机来袭,合作伙伴破产,订单没了着落,还受着国际技术封锁,只能靠低毛利的存储芯片维持,为了找钱续命,引入的国资股东又起了控制权之争。 换旁人遭这么大打击,早就心灰意冷了,可张汝京没歇着,那年他已经 61 岁,按说该退休享清福 了,可他转身又扎进了 LED 行业,三年投了三家企业,把上下游产业链都铺了起来。 可他心里还是放不下芯片,66 岁那年,他又创办了新昇半导体,专门搞 300 毫米大硅片 —— 这东西是芯片的 “地基”,以前全靠进口,国内一片都做不出来。 短短三年,他就带着团队通过了 28 纳米到 40 纳米工艺的认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等到这事儿成了,他又把公司交给别人打理,70 岁高龄跑到青岛创办芯恩公司,搞起了国内没有的 CIDM 模式,把设计、制造、封装全整合到一起,2021 年就实现了 8 英寸芯片量产,良率超过 90%。 那句 “不要就不要”,听着轻描淡写,实则重千钧,那是一个老半导体人用半辈子积淀撑起的家国担当,是刻在骨子里的执念,这辈子都改不了。 已生成代码

用户15xxx14
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