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何中国不能一下把美债全卖了?就这么说吧,中国今天敢全抛售,明天中美就有可能开战。 说起中国手里的美债,这事儿得从头捋捋。中国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外国持有者,算上日本啥的,外国投资者总共握着好几万亿美债。中国这边呢,从200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买进,到2013年11月达到顶峰,那时候持有量足足1.32万亿美元。为什么买这么多?简单说,中国外汇储备堆积如山,主要来自贸易顺差,那些美元得找地方放。美国国债收益率稳定、流动性强,还被当成全球最安全的资产,就成了首选。结果呢,中国外汇储备一度冲到4万亿美元,美债占了大头。 可这几年,情况变了味儿。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一打响,中国就开始慢慢减持。数据摆在那儿,从2019年4月起,持有量就一路往下走,到2025年5月,只剩7563亿美元,比峰值少了快一半,降了42.7%。这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儿,而是连续几个月小步调整。为什么不一次性全甩掉?先不说技术上行不行,从经济账本上算,这笔买卖太亏本了。 想想看,中国手里这7600亿美债,全是长期债券,平均期限好几年。要是突然全扔市场,全球债券市场哪有那么大胃口一口吞下?美国国债总规模现在超36万亿美元,中国这部分只占2%,但一次性砸盘,价格肯定崩。债券价格一跌,收益率就蹿上去,美国借钱成本飙升,华尔街那些基金、银行得跟着遭殃。美联储得赶紧干预,印钱救市,可市场恐慌情绪一起来,全球股市债市外汇全乱套。欧洲、日本的投资者也会跟着吐血,因为美债是全球基准资产。 更要命的是,中国自己先中枪。抛售导致价格暴跌,你手里的剩余债券瞬间贬值,回收的美元还得慢慢花。要是急吼吼全花出去,美元供给一多,全球物价跟着涨,中国进口石油、芯片啥的成本直线上升。人民币汇率还得稳住,现在外汇储备3万多亿,全靠美债撑着腰。要是汇率大波动,国内企业借外债的压力更大,出口竞争力也打折。专家们算过账,这种操作等于自断臂膀,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速至少掉个1-2个百分点。华尔街那些大行分析过,说中国减持是市场化行为,顺势而为,不是故意捣乱。毕竟,外汇储备多元化是趋势,早几年就开始加黄金、欧元资产了。 再说接盘手的问题。谁敢一口吃下这么大块肥肉?散户玩不起,机构投资者得掂量风险。美国自己养老基金、银行有需求,但他们更爱买新发的短期债。长期债抛售多了,市场流动性干涸,交易成本暴增。中国央行这些年减持的节奏,就每月几十亿,慢慢来,避免惊动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4月以来,持有量一直低于1万亿,就是这个道理。贸易摩擦升级,美国加关税,中国出口订单少,外汇流入慢,自然没必要死抱着美债。转而买黄金,2025年上半年,中国黄金储备又加了二三十吨,这步棋走得稳。 当然,经济账算清楚了,还有政治层面的雷区。标题里说全抛售第二天中美就开战,听着吓人,但搁现实里,这事儿真戳到两国底线。美债不是单纯的金融工具,它是美元霸权的支柱。美国把持全球金融体系,靠的就是各国央行买单。要是中国大举抛售,被华盛顿那边解读成“金融武器化”,那就不是钱的事儿了。想想2022年俄罗斯被冻结海外资产的例子,美国有先例,冻结中国美债不是没可能。两国关系本来就剑拔弩张,南海、台湾地区问题上摩擦不断,要是金融战场再点火,军事对抗的风险确实会放大。 不过话说回来,这风险不是空穴来风,但也没到开战那步。国际关系专家分析,中美是经济互补体,贸易额虽下滑,但2024年还超5000亿美元。中国出口美国的东西,美国离不开,芯片、飞机啥的也得从中国供应链过。抛售美债等于互扔核弹,谁都不想先动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说过,美债市场深度够,外国减持影响有限。中国这边,央行行长潘功胜强调,外汇管理以稳为主,不会搞极端操作。2025年7月的数据,中国又减了点,持有量到7300亿左右,但市场没啥波澜,就是正常调整。 从历史看,这种减持不是头一回了。2018年贸易战刚起,中国就减了上千亿,那时候特朗普推特一发,美债收益率就抖三抖。可中国没硬来,而是通过香港账户啥的间接操作,避开锋芒。2025年特朗普2.0上台,又扬言100%关税,中国美债持有量继续下探,但还是渐进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