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收悉。 《女子在台北车站大厅席地而坐被劝离:不是秩序问题,是城市对“无用之人”的驱逐》 她只是累了,放下行李,坐在台北车站大厅的地板上。 不到十分钟,站务人员上前:“请起来,影响观瞻。” 她问:“哪里能坐?” 对方指了三米外一张窄椅——挤满人、堆着包,根本无座。 她低头走开,像犯了错。 这不是个案。 全台各大车站、捷运站近年加强“驱离坐地旅客”,理由统一:维护形象、防止拥堵。 可讽刺的是,这些耗资上亿打造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偏偏不提供足够座位。 设计图里满是流线美学,却没人问:“普通人走累了,能歇在哪?” 我们正在见证一种精致的暴力: 城市越干净,越排斥“停留”;设施越先进,越不容“慢下来”。 你必须移动、消费、快走——否则就是碍眼。 那些没有购物能力、买不起咖啡座、只能拖着身体赶路的人,正被无声清理出公共空间。 这背后是一套冷酷的逻辑: 公共场域的功能,已从“服务所有人”转向“筛选合格市民”。 谁算“合格”?能消费、有目的地、不制造“视觉负担”的人。 于是,地板不能坐,桥下不能睡,公园长椅要加扶手防躺——城市像一间高级商场,只欢迎“看起来体面”的顾客。 最痛的是,被驱逐的往往是最需要喘息的人: 夜班清洁工、独居老人、刚下长途车的移工、带娃的母亲…… 他们不是破坏秩序,而是无法支付“体面休息”的隐形门票。 日本东京车站也有高客流,但设有“休憩专区”;柏林火车站允许通宵滞留。 差别不在财力,而在是否承认:疲惫是人的基本状态,不是罪过。 当一座城市的文明,只体现在灯光有多亮、瓷砖多干净,却容不下一个坐着的背影—— 那它再现代化,也只是精致的荒原。 真正的公共性,不在于有没有人坐地,而在于坐了,会不会被当成垃圾清理。台北女子累坐在地上
标题收悉。 《女子在台北车站大厅席地而坐被劝离:不是秩序问题,是城市对“无用之
敏锐德鲁
2025-10-16 15:39:1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