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就在科研圈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16 18:34:15

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就在科研圈引发热议。 她直指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在多个领域占比过半,真正开创性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大多是对现有成果的修修补补。   2023 年的统计摆在那儿,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里,每四篇就有近一篇出自中国,热点论文更是占了 48.4%,连续好几年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说句 “论文大国” 没人反对。 但这些数字堆里,能像图灵机那样奠定一个学科基础的开创性成果,却少得可怜,大多是在别人搭好的架子上修修补补,好比只会给现成的菜谱换调料,却创不出新菜系。 这事儿根子得往评价体系上找,高校里的 “记工分” 逻辑把科研变成了流水线作业。调研显示,理科教授想晋升,地方院校得攒够 2.7 篇 SCI 论文,985 高校更是要冲到 4.7 篇,73% 的高校还要求必须主持国家级项目。 这种规矩下,谁还敢花十年八年啃硬骨头搞原创?毕竟 “一年磨几把小刀” 才能应付年度考核,“十年磨一剑” 的功夫早被表格和答辩耗光了。 于是乎,“SCI 专栏作家” 批量出现,专门盯着热点领域灌水,别人研究 AI 大模型,就赶紧跟风做参数微调;别人发现新材料,就立马做性能测试,只要能发论文,管它是不是真有突破。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 “数量崇拜” 还催生出不少怪现象。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咱们一门心思搞 “人工合成生命” 研究,却错过了分子生物学革命的浪潮,说到底就是太看重 “实用价值”,把基础研究当成了 “无用功” 批判。 现在也一样,无线电的发明者赫兹压根没想过它能传千里,图灵机只是为了解决数学难题的副产品,可咱们的科研往往带着 “必须有用” 的紧箍咒,没人敢像蒂姆・伯纳斯 - 李那样,单纯为了方便同事查资料就折腾出万维网的雏形。结果就是,热点论文占比快过半,却在计算机、互联网这些从 0 到 1 的领域里,很难找到咱们的原创印记。 刚推行的基金新规更是把这层矛盾戳得更破,要求受资助项目 20% 的代表性论文发在国内期刊。这本来是想引导大家重视本土成果,可架不住老习惯难改。 以前大家盯着国外顶刊刷数量,现在说不定要转头给国内期刊 “凑数”,毕竟考核的指挥棒没变,只是换了个赛场。有高校领导就直白地把论文数当成 “政绩”,这种思路下,想从 “凑数量” 转向 “出精品”,堪比让习惯了短跑的选手突然练马拉松。 更尴尬的是 “科研个体户” 遍地的现状,超过 20% 的高校评价只盯着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团队合作的价值被抛在一边。可看看互联网的诞生,从 ARPANet 到万维网,哪个不是跨机构、跨学科的团队合力搞出来的? 咱们这边却忙着抢排名、争署名,别说开创全新领域,就连联合攻关都难推进。久而久之,论文数量越堆越高,像搭积木似的垒成了 “世界第一”,可一推就倒,没几块是能承重的硬货。

0 阅读:8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