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国家,对黑人严防死守,对欧美白人爱搭不理,但是对待黄种人,特别是中国人、韩国人,却表现出了很宽松的态度,这是怎么回事? 先说说黑人的处境,表面看日本没明着搞种族隔离,但政策上的“严防死守”藏得极深,日本入国管理厅的隐性规则里,非洲国家公民申请长期签证的获批率常年垫底,就算是短期旅游签,也得提交比中韩游客多好几倍的资产证明和行程单,稍有含糊就可能被拒。 这种隐性歧视不止体现在签证上,难民接纳方面更是直白,日本整体难民认可率长期徘徊在2%左右,非洲难民的获批率更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连在日本出生的难民子女都可能因为父母的临时居留身份,陷入无法稳定生活的困境。 社会层面的隐性排斥更普遍,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租房市场里,不少房东会通过中介隐晦表示“不接纳非洲裔租客”,这种不成文的规矩比明文规定更让人无奈。 就连就业市场也存在无形的门槛,非洲裔在日本从事的多是便利店夜班、工地零工等低端岗位,想进入制造业、服务业核心岗位比登天还难,反观中韩劳动者却能在制造业占据重要位置,仅中国人在日制造业从业者就有十几万人。 再看欧美白人,所谓的“偏爱”不过是外界的误读,日本人给他们的从来都是礼貌到极致的疏离,表面功夫做足但骨子里的距离感比东京湾还深。 从数据就能看出端倪,2023年访日外国游客中,美国游客仅205万人次,远不如韩国的695万和中国的恢复后规模,消费额也只有6062亿日元,排在中国台湾、大陆和韩国之后。 这种疏离感藏在细节里,欧美游客去居酒屋消费,店员会全程保持标准微笑提供服务,但绝不会像对中韩游客那样主动聊起家乡的美食或景点 在社区里,就算住了十年的欧美家庭,也很难真正融入日本邻居的圈子,不像中韩家庭那样能很快通过共享泡菜、粽子等食物拉近距离。 就业领域更是泾渭分明,欧美白人多集中在英语教育、外企驻华分支机构等“隔离性”岗位,很少进入日本本土企业的核心管理层,而中国人在日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同时,还有不少人开办了餐饮、贸易等本土企业,深度参与当地经济。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日本的奖学金制度,外国留学生能拿到无需偿还的“给付型奖学金”,但近年文部科学省把最高240万日元的生活费奖学金限定为日本人专属,这种政策调整看似公平,实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欧美人的“客气式排斥”,毕竟他们本就很难通过奖学金之外的途径深度融入。 日本对中国人和韩国人的宽松,本质上是现实利益和文化认同双重作用的结果,这种亲近感可不是装出来的。 经济上的绑定首先说了算,2023年访日游客中韩国以695万人次居首,中国紧随其后,这两个国家的游客撑起了日本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消费额更是惊人,仅中国台湾和大陆游客的消费就占到外国游客总消费的近三成,比美国游客多出一倍还多。 日本观光厅早就算过账,要实现2030年游客支出15万亿日元的目标,没有中韩游客的支撑根本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对中韩游客推出多次往返签证、简化申请材料等便利政策,对比非洲游客的高门槛简直是天壤之别。 劳动力市场更是离不开中韩身影,截至去年10月,日本外籍劳动者突破204万,其中越南人占25.3%,中国人以39.8万居次,这意味着每五个外籍劳动者里就有一个中国人,他们在制造业、服务业等日本人不愿从事的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汽车零部件工厂、餐饮连锁店等,没有这些中韩劳动者,日本很多行业早就陷入人手短缺的困境。 文化上的同源性则让这种宽松更有底气,毕竟汉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共通点太多了,在京都的寺院里,中国游客能轻松看懂“金堂”“五重塔”等匾额,韩国游客也能通过相似的节庆习俗理解日本的盂兰盆节,这种文化共鸣是欧美游客很难体会的,更别说非洲游客了。 社会融入方面更是顺畅,在日中国人和韩国人形成了成熟的社区生态,既能保留自身文化习惯,又能快速适应日本社会规则,比如在日韩国人开办的泡菜厂、中国人开的火锅店,都成了当地居民常去的地方,这种文化融合让日本社会很难产生排斥心理。 更重要的是,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往来密切,2023年中日贸易额虽有波动,但仍保持在3000亿美元左右,中韩贸易额更是高达3600亿美元,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让日本不得不对中韩保持宽松态度,毕竟没人会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说到底,日本的种族态度从来不是单纯的偏好问题,而是精打细算后的现实选择。对黑人的严防死守,是担心文化差异过大导致社会矛盾 对欧美的礼貌疏离,是因为彼此很难真正融入且经济贡献有限;而对中韩的宽松,则是看准了文化同源带来的低融入成本和经济上的巨大利益。 这种看似复杂的态度差异,本质上都是日本社会“实用主义”的体现,毕竟在这个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的国家,任何政策和态度都得为现实利益让路
日本这个国家,对黑人严防死守,对欧美白人爱搭不理,但是对待黄种人,特别是中国人、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16 19:34:14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