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男子带一家老小打顺风车,108公里163块钱包高速费。途中因车内闷热,残疾的高龄奶奶,和年幼的孩子受不了,男子让司机开空调,司机要求加60块钱。男子认为,双方沟通时,司机并没提加钱的事,司机也很犟,不加钱,就不开空调,还把车窗锁死。男子打客服电话投诉,客服电话竟是个摆设,永远打不通。男子气的将视频发布到网上,没想到,结果却适得其反。 34度的湖南正午,阳光把顺风车的铁皮车身烤得发烫。 李先生扶着瘫痪的奶奶坐进后排,又把哭闹的小女儿抱到身边,脚边堆着鼓鼓的行李包。 这趟108公里的回老家之旅,他特意选了“舒适型”顺风车,谈好163元车费并主动承担高速费,上车前还给司机买了瓶红牛。 但怎么也没想到,半小时后车厢会变成密不透风的闷罐。 司机却只开了前排两扇车窗的窄缝,说“透风就行”。 没多会儿,一家人便被热的上不来气,整个人如同刚从水里捞出来,满脸的汗水,整个人都十分的难受。 见此情景,李先生催着开空调,可司机却头也不回地甩来一句,想要开空调,就要加上60块的油费钱,不然自己就亏了。 这话让他愣住了,毕竟自己下单时备注了有老有小,司机压根没提过空调要加钱。 更让他窝火的是,争执几句后,司机直接锁死了所有车窗,嘟囔着“开窗进灰”。 车厢里的温度还在往上窜,李先生看着奶奶发白的脸,手忙脚乱地打平台客服电话,可完全就是石沉大海。 没办法的的他,只能打开手机,录下证据,希望后期能够进行维权。 眼看一直联系不会客服,于是他便将视频发布到了网上,本以为会收获大家的安慰。 可没想到的是,评论区的风向彻底偏了,骂他“抠门”的评论刷了满屏。 李先生一夜没合眼,他不是心疼60块,是咽不下这口气,事先不说,上车才要价,这不是讹人吗?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胡青春律师明确指出,乘客支付的费用已包含正常乘车服务。 司机单方加收空调费既违约又违法,违反了《价格法》“不得收取未标明费用”的规定。 更别提司机锁死车窗的操作,在高温环境下已威胁到老幼健康,涉嫌侵权。 李先生选的“舒适型”车型和备注的特殊需求,更让这场临时加价显得理亏。 事件发酵到网上,舆论的分裂比现场冲突更刺眼。 挺司机的人抱着“一分钱一分货”的逻辑,顺风车本是分摊成本的互助出行,不是专车服务,觉得163元的价格根本覆盖不了空调能耗。 帮李先生说话的则反驳,互助不是漠视基本需求,提前说清能接受,临时加价就是宰客。 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顺风车“互助”与“服务”的定位模糊。 平台把它包装成共享出行,实际却有大量职业化司机靠此营生,乘客也默认花了钱该有基本保障。 骂声背后,真正的病灶藏在司乘之外,平台模糊的规则与缺位的监管。 多家平台都把“车内温度适宜、配合开空调”列入司机评价项,却没明确空调是否属于基础服务、是否需要额外收费。 更讽刺的是,平台一边用低价订单吸引乘客,一边维持高额抽成,把空调能耗这类成本转嫁给司机,再用严苛的补贴条件减少支出。 当纠纷发生,客服电话成了摆设,投诉渠道形同虚设,就像李先生遇到的那样,把矛盾全推给司乘双方肉搏。 如今再看李先生的遭遇,从“开空调保障老幼安全”这个合理诉求,到被锁在闷罐车厢投诉无门的绝境困境,他的委屈里藏着无数人的出行隐忧。 60块钱从来不是核心,真正让人寒心的是:司机为成本发愁却选了最粗暴的加价方式。 乘客为权益维权却被贴上“抠门”标签,平台赚着抽成却当起甩手掌柜。 顺风车本应是共享经济的温暖样本,如今却因60块空调费变得剑拔弩张。 当司机不用靠加价补成本,乘客不用在家人安危和妥协之间两难,平台不再当“甩手掌柜”,这样的争议才不会反复上演。 毕竟,无论是互助还是服务,出行的底线都该是安全与尊重,这从来不该是“另外的价钱”。
丢人丢大了!江苏,顾客投诉外卖丢失,骑手被罚后不服,报案查监控,没想到偷吃者竟然
【9评论】【2点赞】
无可厚非
顺风车就是被这样的司机搞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