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万万没料到!中美激烈交锋之际,中国腾出手来把印度告上WTO】 说起来印度这纯属咎由自取,要是它老实本分,中国确实没功夫专门对付它,以往不少小摩擦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可莫迪政府偏偏爱搞落井下石的把戏,趁着中美较劲的空隙,悄悄搞起了小动作。 就在9月底,印度商工部一口气发布了一大堆公告,对着中国二十多类产品下手,又是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又是敲定高额惩罚性关税,简直是把“趁火打劫”写在了脸上。 像宁波亚洲浆纸业这些企业生产的原生多层纸板,直接被征了152.27美元/吨的反倾销税,其他中国厂商更惨,要交221.36美元/吨,而且一征就是五年。 除此之外,铝箔、不锈钢冷轧板、手机壳、壁纸这些日常用品,甚至连有机膦酸酯这种化工原料,印度都没放过,要么立案调查,要么直接加税,摆明了就是想借着中美交锋的机会,把中国商品挤出印度市场。 要是光搞这些传统商品的小动作也就罢了,印度偏偏还把主意打到了电动汽车这个风口产业上,这可真是撞到了枪口上。今年8月,莫迪政府出台了个《2025-2030电动汽车产业激励计划》,表面看是给行业发补贴,实际藏着满满的歧视条款——给本土车企20%的生产成本补贴,却硬卡着“本地零部件采购比例必须≥60%”的门槛。 这规矩有多霸道?不管中国车企在印度的工厂技术多先进、产能多稳定,只要达不到这个采购比例,就别想拿到一分钱补贴。要知道,2004年“美国—陆地棉案”早就明确了,这种专门排斥进口、扶持本土的补贴,是世贸组织明令禁止的进口替代补贴,印度这操作纯属明知故犯。 更让人不舒坦的是,中方一开始没想着直接翻脸,还特意走了协商的路子。9月5号的时候,中印专门就这个补贴政策坐下来谈过,中方明明白白提了修改歧视性条款的建议,结果印度一口就回绝了,理由居然是“要保护本土新兴产业”。 这话说得就不讲理了,想发展自己的产业没问题,但哪能靠违反国际规则把别人拒之门外?而且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针对中国企业了,2024年就有中企被逼迫交出35%的股权,2025年初又有一家中企价值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卡在“安全审查”里没了下文,这明摆着就是针对性打压。 偏偏这时候,美国还在拉拢西方盟友围堵中国电车产业,搞的全是恶意加税的套路。去年5月,美国就把中国电动车的进口关税从25%硬生生提到了100%,锂离子电池的关税也从7.5%涨到25%。 今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更过分,3月底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虽然8月又降到了1 5%,但比起之前的2.5%还是翻了好几倍。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印度还跟着凑热闹,用违规补贴排挤中国车企,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中国要是再忍下去,那岂不是谁都能来踩一脚? 所以这次中方起诉印度,根本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忍无可忍后的正当维权。 商务部发言人说得很清楚,印度的这些措施不光违反了国民待遇义务,还构成了世贸禁止的进口替代补贴,给本国产业搞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实实在在损害了中方利益。 而且印度这波操作不光得罪了中国,连欧盟车企都被坑了——大众、宝马这些企业在印度的工厂,因为达不到本地采购要求,一样拿不到补贴,搞得欧盟连夜表态要跟进维权,这下莫迪政府算是把自己架到了国际社会的对立面。 可能莫迪到现在都没搞明白,中国为什么敢在跟美国博弈的同时,还能腾出手对付他。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应对策略从来不是单线作战,而是算总账、守底线。 美国搞关税战,中国有稀土牌、农产品牌来回击;印度趁火打劫搞违规操作,中国就用WTO的规则武器维权,这叫该出手时就出手。更何况印度的补贴政策本身就站不住脚,20%的补贴力度看似诱人,但“本地采购60%”的门槛根本不符合世贸规则,2004年美国陆地棉案的先例摆着,印度输官司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现在国际社会的反应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不光中国起诉,欧盟也明确表达了不满,连“电车教父”安迪・帕尔默都站出来说,增加关税、搞贸易壁垒是最愚蠢的事,最终成本全得消费者买单,还会拖累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 印度自己恐怕也慌了,毕竟电动汽车产业刚起步,要是真被世贸裁定违规,不光补贴得取消,还可能要赔偿损失,好不容易攒的产业势头说不定就砸了。 说到底,中方从一开始就没想着挑事,起诉印度纯粹是为了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和自身合法权益。就像之前管控稀土是履行防扩散义务一样,这次用WTO规则维权,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莫迪政府要是早点明白“趁火打劫没好下场”的道理,也不至于落到被起诉的地步。现在磋商请求已经提交,接下来就看印度要不要纠正错误做法了——要是还执迷不悟,那等待它的只会是世贸组织的公正裁决,到时候损失可就不是一点补贴能补回来的了。
【莫迪万万没料到!中美激烈交锋之际,中国腾出手来把印度告上WTO】 说起来印度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0-17 10:56:3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