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孙科,1949年拒绝跟随蒋介石去台湾,当蒋介石再次听到他的近况时,无奈哀叹:“总理的不孝子孙!”那么,这些年孙科去了哪里,最后结局如何呢 孙科这个人,说起来有点复杂。他1891年出生,是孙中山先生和原配夫人卢慕贞唯一的儿子。因为父亲常年在外闹革命,他从小就跟着祖母在美国檀香山生活,接受的是纯西式的教育。孙中山先生对他期望很高,经常给他寄书,从中国的线装古籍到西方的文学名著,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希望把他培养成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 孙科也很争气,从小就爱读书,后来加入了同盟会,还当过报纸编辑,可以说早早就投身了革命事业。但问题也出在这儿,他长期生活在国外,深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骨子里是个“书生”,想法有些理想化,不太接地气。 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埋下了伏笔。 他回国后,本来大家觉得他是孙中山的儿子,理应重点培养。有一次广州市长空缺,有人提议让孙科上,孙中山先生一开始还不同意,觉得他太年轻,没经验。后来在胡汉民的再三劝说下才勉强同意了。可没想到,后来孙科因为筹集军饷的事儿和胡汉民闹翻了,甚至还惊动了孙中山先生,气得他差点要拿枪打自己的儿子。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孙科的性格里有那么点冲动和不成熟。 在政治上,孙科的想法也总是变来变去。一开始他觉得“以党治国”挺好,后来又觉得多党制的民主政治更先进。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也很微妙,可以说是“相看两厌”。孙科看不上蒋介石的独裁作风,蒋介石也觉得孙科空有理论,不切实际。 1929年,孙科甚至在广州成立了一个“广州国民政府”,公然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叫板。可惜,这个计划不到一个月就因为没钱黄了。 虽然两人互相看不顺眼,但因为时局所迫,很多时候又不得不合作。这让孙科和国民党的关系越捆越紧。到了1948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孙科当上了行政院长,想力挽狂澜,但最终还是失败了。1949年3月,他心灰意冷,辞职不干了。 据说,蒋介石败退台湾前,专门找过孙科,希望他一起走。但孙科拒绝了,他对蒋介石始终憋着一股气。他卖掉了房子,带着家人先去了法国,后来又移居美国。 这一走,就是十几年。 在美国的日子,孙科过得相当清苦。他不像蒋介石那样有钱有势,和父亲孙中山一样,不攒私财。到了国外,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儿子的接济度日。一家人挤在简陋的小平房里,自己种菜吃,自己打扫卫生。唯一能体现他身份的,可能就是满屋子的书了。据说,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孙科也坚持每天去图书馆看书读报,一天都不敢浪费。 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偶尔听到孙科在海外的窘迫近况,据说曾无奈地哀叹:“总理的不孝子孙!” 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也道出了两人之间复杂的恩怨情仇。 那么,孙科为什么最后还是去了台湾呢?主要还是因为生活所迫。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都找上门了。在海外漂泊多年,终究还是想落叶归根。1965年,在蒋介石的邀请下,孙科回到了台湾,被任命为考试院院长,算是有了一个安稳的晚年。1973年,孙科在台北病逝,享年82岁。 回顾孙科的一生,很多人都觉得他“沾了国父的光,也受了伟人的累”。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他从出生起就背负了太多的期望。他有抱负,有理想,但他的“书生”气太重,想法脱离实际,最终没能在政治上有所大作为。 他的性格也有缺陷,冲动、固执,处理人际关系也不够圆滑。比如他和胡汉民的矛盾,以及在竞选副总统时,因为“蓝妮事件”处理不当,导致和二太太蓝妮关系破裂,都对他的政治生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如果孙科不从政,或许他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学者或者作家。但历史没有如果。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夹在父亲的光环和现实的残酷之间,进退两难,最终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个略显落寞的背影。
1948年粟裕拒绝渡江,毛主席思索良久后,有了换帅的想法,陈毅连忙表示:换谁?谁
【3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