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荷兰政府耍流氓出手冻结闻泰科技资产的时候,让所有股东都直冒冷汗,而董明珠之前早已抛售了闻泰科技的股份,格力要自力更生搞芯片,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靠买不成,靠入股也不可靠。 几个月前,董明珠的一个举动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 作为闻泰科技的第三大股东,格力竟然清仓了手上全部股份。 一时间,批评声四起,说她“不懂投资”。 谁也没想到,几个月后,一颗惊雷在闻泰头上炸响。 荷兰政府以“安全”为由,直接冻结了闻泰旗下的核心资产——安世半导体。 这记重拳打得闻泰措手不及,股东们瞬间陷入恐慌,忙着维权。 回头再看董明珠当初的抛售,哪是什么运气,分明是精准拆除了一枚随时会爆的“定时炸弹”。 她扔掉的不是一笔投资,而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制造商之一,业务涵盖晶圆制造、前端工艺、封装测试以及成品测试等环节。 公司在全球设有多个研发和生产基地,包括荷兰、德国、英国,美国达拉斯,以及中国上海和日本大阪等地。 安世每年生产的芯片数量超过1000亿颗,主要应用于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其客户包括大众、宝马、特斯拉等国际品牌,以及国内多家车企。 2024年,公司营收约147亿欧元,利润约23亿欧元。 令人惊讶的是,在近期新闻报道之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实际上是一家由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中资企业。 当年闻泰科技花了150亿元收购安世半导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场“买技术”的收购——通过并购切入产业上游,从封测延伸到设计制造,打造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般顺利。闻泰确实拿到了安世的生产线和部分核心工艺,但那些真正属于原创层面的底层技术——特别是高端功率器件的设计体系和专利壁垒——依然掌握在欧洲团队手中。换句话说,闻泰更多是买到了一套“能跑”的系统,而不是“能造”的核心。 这样的“嫁接式成长”,短期内可以撑起规模,却难以在技术上实现真正突破。 反观格力电器,自2018年成立“零边界半导体”项目以来,走的路线更像是一场长期修炼。 格力从无到有搭建研发体系,从材料、设计到封测环节都自己摸索。 经过五年积累,终于在2022年成功量产自主研发的1200V IGBT芯片——这类芯片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家电的“心脏”,过去长期依赖进口。 格力的这一步,意味着它在核心功率器件领域真正站上了自主的起跑线。 实际上,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早在2021年就放出过狠话:“格力愿意砸500亿,花10年时间,只做一件事——让中国芯片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哪怕失败、哪怕破产,也要干。” 这番话当时被不少人当作宣传口号,但几年过去,格力的布局一步步落地——珠海的新芯片产业园扩建在即,研发团队规模也已翻倍。 反观闻泰,如今却陷入股权纠纷和内部维权的漩涡中。 资本市场的喧嚣背后,是技术基础的薄弱与成长路径的急躁。事实证明,在半导体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 无论是格力还是闻泰,只有真正把握核心技术、掌握关键工艺,才能在这场“硬科技”竞赛中立足长远。 如今,闻泰的股东们在为资产安全焦头烂额,而格力呢,正在珠海热火朝天地建设新的芯片产业园,甚至已经订好了设备,准备在年底大举扩产。 一个被动挨打,一个主动出击。 闻泰和格力的境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发展哲学的不同结局。 董明珠当初抛售闻泰,看的不是股价,而是看透了“技术依附”这条路的死穴。 这件事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在芯片这种“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根本不存在什么捷径。真正的安全感,是买不来的,也是入股换不来的,只能靠自己一砖一瓦,踏踏实实地建起来。
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不许卖给中国,含有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就不许卖给美国!中
【1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