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退出!拉脱维亚退出!爱沙尼亚退出!波兰和芬兰也退出!3月,挨着俄罗斯的国家突然集体搞了个大动作,直接宣布要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6月27日,波罗的海的三个邻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几乎在同一时间向联合国递交了退出协议的正式文件。 按照联合国的流程计算,再过半年,他们就将彻底摆脱公约的约束,获得所谓的“自由身”。 紧接着,芬兰和波兰也动作不断。两国议会在几天之内就完成了相关程序,文件一份接一份地通过,速度快得出乎外界预料。 而乌克兰这边更是干脆利落——6月底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了退约命令,不到半个月,议会就表决通过。乌方给出的理由也颇为直接:既然俄罗斯从未加入该公约,那乌克兰就没必要继续受限于此。 从表面上看,这些国家的举动是“各自为政”,但把时间线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背后其实是一次有计划、有默契的集体行动。 它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退约”,更像是一种政治宣示——他们正在为接下来的大国博弈提前松绑,为可能出现的“非常时期”做准备。 二十多年来,《禁雷公约》一直被视为国际人道主义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核心理念很朴素——让战争远离平民,让战后的土地重新安全。 地雷这种武器,最大的危险在于它不会区分敌我,也不会随着战事结束而“失效”。 很多年后,它依然可能在村庄、农田甚至校舍旁夺走人的生命。正因为无数无辜者因此付出代价,国际社会才逐步达成共识: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和扩散,必须被全面禁止。 到了今天,这项曾经象征“文明战争底线”的国际公约,正在东欧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乌克兰及周边国家接连启动退出程序,不只是对条约本身的否定,更是现实安全压力下的一种“被迫选择”。 俄乌冲突前线战况胶着,平民区与战区界限模糊。 对乌克兰来说,如何守住领土,已经成了比国际声誉更紧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遵守禁雷公约,就意味着要放弃一种有效的防御工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波罗的海三国、芬兰和波兰的相继跟进,让这一趋势不再只是乌克兰的“特例”。这些国家与俄罗斯的边境线漫长且防御压力巨大,俄乌冲突让它们重新认识到地缘安全的脆弱性。 过去十年,北约在东欧部署逐步加强,但在这些国家看来,这种“安全伞”并不总能挡住风险。禁用地雷意味着在关键防线少了一层屏障,而退出公约,则是重新为自己争取防御主动权的一种方式。 这场“集体退约潮”,折射出的,是地区局势的持续紧张和信任体系的崩塌。 国际军控条约本意是约束战争、减少伤害,但当地缘政治进入全面对抗阶段,理想往往让位于现实。 可以说,《禁雷公约》此刻遭遇的危机,并不只是法律问题,而是一场关于安全、恐惧与生存的现实博弈。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东欧国家的集体退约,西欧各国选择了出奇的一致——沉默。 法国、德国、西班牙这些在国际场合一向爱表态的国家,这一次都没有发表明确立场。 看似无声,其实是有意的“静观”。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东欧那一条越来越密集的地雷防线,不只是为了乌克兰或者波罗的海三国的安全,更是在替整个欧洲挡子弹。 从地缘角度看,这条防线就像是一道新的“缓冲带”。 它的存在,意味着战火至少暂时还停留在东欧边境,而不会蔓延到巴黎、柏林或者马德里。 道义上,他们当然知道这种做法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但在现实层面,他们也明白——如果没有这些地雷,他们自己恐怕也要为安全付出更直接的代价。于是,欧洲大陆出现了一种微妙的默契:前线国家埋雷,后方国家保持沉默,大家各取所需。 这种沉默,是一种“默许”,也是一种逃避。毕竟,选择地雷作为防御手段,就等于是签下了一份“延迟爆炸”的契约——现在保命,将来付账。地雷不会分敌我,它留在土地里的每一颗,都是未来几十年里潜伏的危险。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默许”一旦被视为先例,可能引发更大的连锁反应。欧洲开了这个口子,其他动荡地区很可能会跟进。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在军控领域积累下的共识与努力,可能会被这一连串现实主义的选择轻易推翻。 当东欧重新被地雷覆盖,一道看不见的“新铁幕”正在地下蔓延。它不仅隔开了敌我,也隔断了信任。那些埋在泥土里的爆炸物,或许有一天会安静地沉睡,但它们真正埋葬的,是国际社会对和平秩序还能维系的最后一点幻想。 欧洲,似乎又一次回到了那个熟悉的老路上——各自为战,防守为先,信任稀薄。只是,这一次的代价,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高。
东欧多国集体退约,地下“新铁幕”
文史小将
2025-10-17 16:34:31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