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延安已不安全,毛主席调陈赓来保卫陕甘宁,陈赓却一句话不说,会上不表态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17 19:48:07

1947年,延安已不安全,毛主席调陈赓来保卫陕甘宁,陈赓却一句话不说,会上不表态,饭桌上耍幽默,他说:“主席,你调我回来,不够英明!” 1947年,延安已经不安全了。 人还在,但气氛变了。街上不再是以前那种热热闹闹的景象,来回走动的干部也少了许多,说话声音压得很低。 夜里常听见炮声,一开始远,后来近了。谁都知道,这地方守不住了。 胡宗南那边调兵的速度比预想的快,一路从南边往北压,阎锡山又在东边虎视眈眈,整个陕甘宁边区像被人从两头掐着脖子。 毛主席当时就在靖边天赐湾住着,身边跟着周恩来、任弼时这些人。 他们不是不想守延安,是太清楚,守了反而是死路。该撤就得撤,这是硬账,不是面子。 中央撤出来后,毛主席整天围着地图转。 他们看得很细,哪条路能走,哪一段地势高,敌人的调动方向,手里那点兵力够不够顶得住。他和周恩来说,要有人扛住黄河沿线,不然一口气就给人打透了。这个人选,他们想到了陈赓。 陈赓当时还在山西那一块打仗,部队拉得很开。 他收到命令的那天,刚从前线回来,鞋上还沾着泥。有人说他看到电报没多说话,只点了点头。说句实在的,他心里是不愿意的。陈赓是那种喜欢打主动仗的人,你让他跑来跑去搞突袭没问题,但你让他蹲一个地方不动,守着等敌人来,他就不舒服。 六月份,小河村那边开始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陈赓来了。 他一连几天没说话,毛主席讲话的时候,他低头记笔记,不插话,也不表态。周围人看得出他有情绪,毛主席当然也看得出,但没点破。 开到第六天,毛主席叫了陈赓和周恩来到窑洞里吃饭,摆了一桌子菜,酒也备上了。酒喝到一半,陈赓终于开口了。他说:“主席,我得说一句。调我西渡黄河,不够英明。” 周恩来看了他一眼,没接话。 毛主席倒也不急,放下筷子说:“你说吧。”陈赓说,刘邓进大别山,陈粟打鲁西南,都是关键一招,都是往敌人心口上打。他自己这个位置,不是打,是守。他说,整个战场一盘棋,自己这个子下错了地方。 毛主席听完,脸色一变,直接拍了桌子。 他说:“你们都想着冲杀,都想立大功。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边区让人一口吃了,党中央往哪退?你以为我调你回来,是怕人打我毛泽东?不是,是怕整个战局塌了!” 陈赓站起来,态度很正,说:“我只是实话实说。我不反对执行命令。” 毛主席那时候没接话,过了一会儿,反而笑了。他说:“陈赓,你其实说的没错。你跟中央想到一块去了。”他起身走到墙边,拿出那份地图,指着豫西那块地方说,那一带是个空子。你陈赓要是真南渡黄河,能正好打进去。往东能接应刘邓,往西能牵制胡宗南,后面还能支援陕北。 毛主席说,这不是你不守,是要打出去。但这个口子,只能由你来开。因为你打仗快,能折腾得起。别人慢半拍,就抓不住这机会。 陈赓听了也不说话,坐回去继续喝酒。酒是烈的,喝着喝着,脸就红了。 那顿饭之后,没几天,命令就换了。 陈赓部队调头,准备南渡黄河。那天晚上,风大得厉害,黄河水涨得满,一船一船过。没有太多仪式,部队是夜里偷偷渡河的,怕敌人侦察。 士兵悄悄排队走上木船,身上绑着子弹袋,脚下是河水拍岸的声音。 有人回忆说,陈赓一直站在岸边,看着最后一船人过河才转身。有人问他冷不冷,他说不冷,心里热。 之后几个月,陈赓打得很凶。他在豫西、陕南、鄂北那一块来回穿,不断地搅胡宗南的后方。洛阳那边一度被他打得断粮,潼关守军也抽调回防。 他这一动,直接牵扯了敌人的主力,为刘邓和陈粟那几路人马争取了不少喘息时间。 地图上看,那阵子解放军的布局,就是一个“品”字。 西边是陈赓,中间是刘邓,东边是陈粟。他们三路一起动,像扇子一样展开,敌人被这架势压得节节败退。 毛主席接到电报那天,没说话,只是把电报放在桌上。他点了根烟,吸了两口,然后慢慢说:“他这一步,走得对。” 到了年底,杨家沟开十二月会议,毛主席作报告,说现在战争进入新的阶段,从防御转入进攻。这话不是虚的,那年打到冬天,解放军各条战线都在往前推进。 陈赓在伏牛山那边站稳脚,部队挖壕沟、修仓库,还建立了根据地。 地方上老百姓给他们送粮、缝衣,孩子跟着部队唱歌,山沟里多了烟火气。 虽然条件艰苦,但气氛是稳的。比起年初那种压得喘不过气,现在的局势,总算见了点起色。 有人回头讲那次“叫板”,说陈赓胆子大,居然敢当面跟毛主席顶嘴。 可是真正知道内情的人都明白,这种话不是顶嘴,是实话。毛主席也不是玻璃心,他要的就是有人敢说不同意见。只要说得有道理,他能听进去。

0 阅读:1190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