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全球航运圈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美国针对中国货轮搞的那套高额靠港费。主导这事儿的不是别人,正是华裔背景的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按说搞贸易政策得懂行,可这回她的算盘刚拨响,现实就给了美方一记闷棍,最后反倒让美国自己的企业遭了殃。 先说戴琪打的那些主意。她在公开场合没少提中国造船业多厉害,暗地里的小九九其实很明白:现在全球能造新船的地方没几个,中国船厂几乎包了大半生意。 不管是运货的集装箱船、拉液化天然气的 LNG 船,还是带智能系统的高端船,国际大公司想要新船,基本都得找中国船厂下单。到 2025 年,中国手里攥着的商船订单和专利都超过全球一半了,一年能造上千艘船,这产能把美欧日韩加一块儿都比下去了。 戴琪觉得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她牵头搞的新规里写得清清楚楚:中国籍的船进美国港口,费用直接往上翻好几倍;更绝的是,就算船挂着外国旗,只要背后有中国资本,或者是中国船厂造的,也得额外交钱。 甚至船队里中方持股超过四分之一,都逃不掉这 “附加费”。当时不少美国官员觉得这是笔稳赚的买卖,按他们测算,一艘大型集装箱船单次靠港就得交上百万美元,积少成多那得是多大一笔收入。 可戴琪算来算去,偏偏漏了美国自己的造船家底。美国本土造船业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了,现在主流货轮一年也就造个几艘,跟中国千艘级的规模比起来,简直是拿茶杯跟水缸比。美军去年的一份报告说得更直白,中国造船产能是美国的 232 倍,中国一年造 2325 万吨的船,美国才勉强凑够 10 万吨。 全球像样的航运公司,比如法国达飞、丹麦马士基,连美国本土的美森轮船,船队里中国制造的船都占三成以上,想彻底躲开这笔费用根本不可能。 美方这边新规的细则还没完全敲定,中国交通运输部的反制措施就紧跟着来了。前后间隔不过三四天,中方直接宣布对美国籍船舶收取对等费用,还专门出台了《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条款写得明明白白,收费标准跟美方基本对齐,也是逐年递增。 更关键的是,中方也盯着股权结构,只要美国企业持股超过 25% 的船舶,都得交钱,这一下就把范围扩出去了。 没多久,第一个 “倒霉蛋” 就出现了。首艘被中方反制的美国轮船,仔细一查,船身竟然是中国船厂造的。等于美国收中国造的船的钱,中国再收这艘美国船的钱,绕了一圈还是自己掏腰包,这事很快成了全球航运圈茶余饭后的笑料。 美国航运公司这才慌了神,赶紧想办法规避。有人琢磨着换船旗、改注册地,可试了才发现根本没用。中国的反制措施早就考虑到这些招数,股权穿透查得明明白白,不管怎么折腾,该交的钱一分都少不了。 这下国际航运公司全陷入两难:要么咬牙承担翻倍的成本,要么就让货物堆在港口,卡在太平洋中间动弹不得。高盛后来统计,受中方反制影响的国际船舶得有 3120 艘,占了全球船队的 3%。 最惨的还是美国的农民。美国中西部是出了名的粮仓,大豆、玉米大多靠出口,而运输成本直接决定了这些农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靠港费一涨,航运成本跟着飙升,亚洲买家最先停了采购。新加坡有个贸易商就说,现在从美国进谷物,要么换船要么加运费,怎么算都亏本,干脆不买了。 堪萨斯州的货运顾问更直白,全球超过一半的船队都对美国港口没兴趣了,连报价都不愿意给。没多久,美中西部的粮仓就堆得满满当当,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蹭蹭往上涨,农民们看着粮食卖不出去,急得直跺脚。 这边美国港口愁着没货,中国港口却忙得热火朝天。欧洲和东南亚的货主不傻,与其在美国港口碰运气、交高额费用,不如直接走中欧班列,或者从中国港口中转。 德鲁里的航运报告显示,跨太平洋东向航线取消的航次占了全球停航天数的一半还多,洛杉矶港 5 月份光取消的航次就有 12 个,预计下半年吞吐量得跌 10%。反观中国港口,吞吐量不光没降,反而稳中有升,上海港出口到地中海、南美的运价还涨了不少,全球供应链的重心慢慢往东方挪了。 这时候再看戴琪之前的操作,就更有意思了。她在 301 调查报告里把中国船舶产业的补贴说得天花乱坠,可对美国自己的政策却绝口不提。 美国的《船舶法案》都实施八十年了,年年给本土造船业输血,补贴、税收优惠从来没断过,现在美国就剩亨廷顿英戈尔斯和纽波特纽斯两家主要船厂,订单全靠五角大楼撑着。这种双重标准让不少国际航运公司都觉得窝火,本来生意就不好做,还得被这种不公平的政策折腾。
最近半年,全球航运圈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美国针对中国货轮搞的那套高额靠港费。主导
天天纪闻
2025-10-17 23:52:42
0
阅读:110
龙傲天的七舅老爷
这帮殖人真是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