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62年梅贻琦校长葬礼上,一张罕见的留影,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灵堂庄严肃穆,梅贻琦的遗像被放在正中间,这位被誉为“清华永远的校长”走完了传奇的一生。 提起梅贻琦,没有不竖大拇指的,这人打小就泡在书堆里长大,妥妥的书香门第出身。他祖父早年在清朝当过官,虽说官阶不算特别高,但家里的书卷气从没断过;父亲更是实打实的秀才,一手好文章写得顶呱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梅贻琦自小就爱读书,学业成绩从没掉过链子。 要说梅贻琦这辈子最传奇的经历,那必须得提他在清华大学的那些年。他刚进清华的时候,还只是个普通教员,站在讲台上讲课,讲起物理知识来更是通俗易懂,学生们都爱听他的课。后来凭借着过硬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一步步从教员升成了物理系教授,再到后来当上教务长,最后更是挑起了校长的大梁。 可就算当了校长,梅贻琦也半点架子没有,待人接物总是客客气气、真诚坦率。平时在校园里碰到学生,他会主动点头问好;遇到教授们讨论学术问题,他也会凑过去认真倾听,一点没有“校长大人”的派头。 那会儿清华有些教授家里条件不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梅贻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会悄悄想办法帮衬,要么从自己微薄的收入里匀出点来,要么帮着联系兼职;碰到家境困窘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他更是二话不说,出面协调减免学费,还自掏腰包给学生买学习用品。这份体恤下属、关爱学生的心,在当年的校长里头真是少见。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和北大、南开一起组成了西南联大,梅贻琦也跟着一路颠沛流离到了西南。那会儿学校经费紧张,梅贻琦作为校长,收入更是少得可怜,根本不够一家人过日子。 他夫人为了贴补家用,愣是放下身段,在联大校园旁摆了个小摊,卖自己亲手做的糕点。要知道,搁以前那也是书香门第的太太,如今却要抛头露面做小生意,换旁人怕是早就觉得没面子,可梅贻琦夫妻俩却半点不在意,只要能把日子过下去,能支持学校办学,这点苦根本不算啥。 梅贻琦这辈子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的清廉。别看他身居校长高位,手里管着不少事,可从来没利用职权为自己谋过半点私利,家里的日子过得比普通教员还清贫。 后来两岸分隔,他又去筹办新竹清华大学,继续为教育事业奔波。正因如此,不管是大陆的清华还是新竹的清华,都认他这个校长,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两岸清华大学校长”。
聂曦的骨灰曾在台湾无名存放多年,档案里赫然写着“无亲眷”,可海峡对岸,妻子高秀娟
【22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