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一位42岁单亲妈妈要给女儿看病,急需一笔费用,于是,将女儿卡上的5000元抚养费转到自己卡上。岂料,手一滑,竟不小心点多按了一个“0”,还把钱转到别人账户上了,女子急了,赶紧联系对方,可给对方打过去40多个电话,对方均未接听。 10月14号报道,郑州42岁的单亲妈妈熊女士带着女儿去看牙,可这趟本该顺利的就医,却因为她的三次操作失误彻底泡汤。 这5000块钱是前夫刚转来的抚养费,本是女儿拔牙的专款,如今却躺在一个陌生的“张先生”账户里,几天过去没一点动静。 熊女士的麻烦要从转账时说起。 她本来想把钱转到自己卡上方便缴费,可心急之下先犯了第一个错,本来该转500元,手指一抖多按了个“0”,金额变成了5000元。 更不巧的是,她选收款账户时又出了岔子,要转的自己账户和“张先生”的账户就差一位数字,她没细看就点了进去,这是第二个失误。 输入卡号后,系统已经自动弹出了张先生的名字,可当时满脑子都是孩子牙疼的事,她压根没核对这个关键信息,第三次失误让这笔钱彻底转错了方向。 直到女儿问起“妈妈,钱怎么还没到账,牙好疼啊”,熊女士才慌慌张张去查账单,一看转账成功的界面,她浑身都凉了。 这笔钱是孩子的救命钱,没了它,当天的牙根本没法拔,母女俩只能失望地回了家。熊女士越想越自责,坐在家里掉眼泪,满脑子都是怎么把钱要回来。 她先找银行要到了“张先生”的电话,接下来的五天里,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反复联系对方。 电话打了四五十通,有时是无人接听,有时响几声就被挂掉。 短信发了近十条,每条都清清楚楚说明情况,讲自己是单亲妈妈,钱是给孩子拔牙的,恳求对方看到后能退还,可手机屏幕始终安安静静,没收到一句回复。 实在走投无路,熊女士找到了记者。 有网友看了报道不解,问她为啥不直接报警,找记者有啥用。 这也是很多普通人的顾虑,报警、走法律程序要耗时间,还要准备各种材料,她怕耽误孩子看病,只想先通过沟通把钱要回来。 还有网友质疑“名字和账号不对根本转不了”,记者特意跟着熊女士去ATM机演示,发现确实只要输对卡号,系统会自动弹出姓名,不用手动输入,要是不仔细核对,真的会转错。 关于这笔钱,有律师都给出了明确说法。 河南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付建说,根据民法典,“张先生”没任何法律依据拿到这笔钱,属于不当得利,熊女士有权要回来。 要是“张先生”明明知道是转错的还拒不退还,就可能涉嫌侵占罪,5000元已经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 现在最让人揪心的,是没法确定“张先生”的情况,他是没看到电话和短信,还是看到了故意不回应? 要是前者,希望他能早点看到新闻,把钱还给急着给孩子看病的熊女士,要是后者,就真的要想想法律的底线了。 这件事也给大家提了个醒,现在网络支付确实方便,几秒就能到账,但越方便越要细心。 转账前一定要核对三样东西,金额对不对,卡号后几位是不是正确,系统显示的姓名和对方是不是一致。 多花十秒钟核对,就能避免后续无数的麻烦。 目前熊女士还在等“张先生”的回应,记者也在帮忙跟进。 希望这笔迟到的抚养费能早点回到母女手中,让孩子早日看上病,也希望这个小插曲,能让更多人记住转账时那关键的“三核对”。
老人被儿子遗弃在医院,临终前老人无法闭眼,一直喊着儿子的乳名。最后还是护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