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台湾一名女地下党在宿舍被捕,临走前祈求,让她拿件衣服,敌人轻蔑的答应,随后,她在阳台取下一件旗袍,谁料她这个举动,让敌人追悔莫及...... 1980 年台岛旧书摊,一本泛黄的语文课本被翻起。 学生陈默指尖触到书页间的薄棉纸残片,上面有细小的字迹痕迹。 这是他当年的课本,如今才发现,萧明华老师曾在里面藏过秘密。 残片边缘还沾着浆糊,让他想起 1950 年课堂上,老师总穿的那件素色旗袍。 风卷起书页,仿佛带回那个风雨飘摇的秋天,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模样。 1950 年台岛师范学院教室,萧明华批改作业到傍晚。 学生们的作业本上,她用红笔圈出易错字,旁边写着鼓励的话。 陈默的作业本里夹着张纸条:“《岳阳楼记》要背熟,下次抽查。”没人知道,她批改作业的同时,耳朵在留意窗外动静 —— 怕特务突然出现。 收拾作业本时,她把一张写满情报的薄棉纸,悄悄塞进旗袍内侧的夹层。 1950 年深秋的傍晚,萧明华提着菜篮走在巷子里。 菜篮底层放着要传递的情报,表面盖着新鲜的青菜,看似普通主妇采购。 路过特务岗哨时,她低头整理菜篮,心跳加快却面不改色。 顺利见到接头人,她借着递菜的动作,把情报悄悄传递过去。 回家路上,她特意绕远路,确认没人跟踪,才敢推开宿舍门。 1950 年 11 月的清晨,萧明华正在给学生讲《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的诗句刚念完,特务就闯进了教室。 学生们吓得站起来,她却安抚道:“别怕,老师去去就回。” 特务让她收拾东西,她从容地拿起搭在椅背上的素色旗袍:“天冷,得穿件衣服。” 走出教室时,她回头看了眼学生,眼神里藏着不舍,却没说一句多余的话。 1950 年看守所里,萧明华靠在墙壁上。 特务轮番审讯,逼她说出组织信息,她只是闭目沉默,不做任何回应。 冰冷的刑具摆在面前,她咬着牙,没发出一声求饶,心里想着未完成的任务。 特务搜走了她的旗袍,翻来覆去检查,却没发现内侧针脚里的情报残片。 她知道,那些重要信息早已传递出去,自己就算牺牲也值得。 1950 年 11 月 8 日,刑场的泥土带着寒意。 萧明华穿着那件素色旗袍,头发梳理得整齐,脸上没有丝毫慌乱。 她望着远方,仿佛看到学生们认真听课的模样,嘴角露出一丝浅笑。 枪声响起的瞬间,她倒在地上,旗袍上的针脚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年仅 28 岁的她,用生命守住了信仰,也守住了地下组织的秘密。 1980 年陈默拿着课本和残片,找到当年的同学。 大家围着残片,回忆起萧老师的点点滴滴:“她总说做人要守本心。 ” 有人提议把课本和残片捐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老师的故事。 他们联系上相关部门,详细讲述了萧明华当年的教学与坚守。 这些实物和回忆,成了还原萧明华事迹的重要依据,填补了历史细节。 如今,纪念馆里的素色旗袍旁,陈列着那本泛黄的语文课本。 参观者看着课本里的薄棉纸残片,听着讲解员讲述背后的故事。 萧明华的名字被刻在烈士名录里,每年都有人来缅怀这位平凡的英雄。 她的事迹被写进教材,告诉一代代年轻人,什么是忠诚与责任。 那件素色旗袍和旧课本,静静诉说着 1950 年的坚守,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参考资料: 潜伏台湾的女英雄萧明华 . 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