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1999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1986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
历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洛克菲勒大学董事。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奖的科学奖。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
2023年
杨振宁在香港大学学位颁授典礼上通过视频发表感言
后在西湖大学讲座上视频致辞
2023年4月3日,香港大学举行第二百零九届学位颁授典礼,颁授名誉博士学位予七位杰出人士,包括杨振宁教授、林高演博士及林青霞女士等,以表扬他们对大学、社会或学术方面的杰出贡献。
101岁的杨振宁通过视频发表感言,感谢香港大学给他这个荣誉学位。全程两分钟。
2023年5月27日,在西湖大学举行的《杨振宁和他的世界——锋芒、幸运、冲突与融合》讲座现场,101岁的杨振宁以视频致辞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人生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
据悉,杨振宁致辞视频录制于5月25日,主要谈及“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这个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个德、功、言,功是什么定义?言是什么定义?几千年来也有改变。这个德是什么呢?从来没有解释。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则。”杨振宁在视频中思路清晰地说到。
杨振宁说:“如果要给自己打分数,这德、功、言,我自己觉得我做得还不坏,而且呢,是非常中国式的。我是从很早时,就是很乐观的态度,我想80年代90年代我就是很乐观。我这乐观的地方,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时于今天的中国的影响,是非常之大。而这个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将要继续发挥作用。”
这是101岁的杨振宁继在香港大学颁授名誉博士时发表视频感言后,又一次罕见露面。
2022年
杨振宁录制视频祝贺母校建校120周年
2022年12月,合肥一中迎来了建校120周年,作为知名校友,杨振宁以视频的形式为母校发表贺词。
2021年
出席百岁生日华诞庆贺会并讲话
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邀请到了杨振宁先生,恭贺杨先生百年华诞,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以下为讲话全文——
我非常感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跟中国物理学会合办的庆祝我农历一百岁的生日。我没有想到你们请到了这么多人,跟我在不同的时候有过很多交往。我是整整五十年以前,1971年第一次访问新中国。那个访问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因为使得我对于新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认识,而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那次访问除了看了住院的父亲以外,我还看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他1971年给我写的一封信,最近发表在一本书里头,这里头的故事是这样的,中国原子弹爆了以后,美国的报纸很快有种种的消息。其中一项我注意到,说是设计中国原子弹的人物里头有邓稼先。邓稼先是我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我想他跟我的关系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所以对于这个消息我当然非常注意。另外一个消息我也注意到,是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我认识寒春是因为我跟她在芝加哥大学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而且她还要我教她中文。她没有告诉我为什么,一直到1948年3月她告诉芝加哥大学系里所有的老师、学生,说她要到中国去跟她的男朋友结婚,在陕北。
杨振宁和翁帆在庆贺会上。
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很想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对的,很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所以我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就非常想问这些问题,问寒春参加中国的原子弹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可是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所以我又不敢问。最后在北京几个礼拜后,我要到上海去,从上海再过几天就要飞回美国。在离开北京的时候,也是去飞机场的时候,邓稼先送我。那个时候北京的飞机场很简单,所以他陪我一直走到飞机的楼梯底下。我实在憋不住了,我问他寒春有没有参加中国原子弹的设计?他说他觉得没有,不过他说要跟组织上认证一下然后告诉我。
所以那天他就去跟组织接触了,组织告诉他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做的。他就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在第二天派专人到上海,到的时候我在上海大厦,在吃饭的时候信差送来了这封信,这封信现在已经出版在我的一本新书里头。这个信如果仔细看很有意思,因为它除了讲他验证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当然没有寒春。这封信后边还有几段显示得很清楚,他在那几个礼拜里跟我见过好多次,他有想跟我说的话说不出来,所以他在信的尾巴上描述了一下他想要跟我讲什么,可是不知道怎么讲。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2018年
西湖大学正式成立
杨振宁担任校董会名誉主席
2018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正式成立。当天,包括杨振宁在内的5名诺贝尔奖得主,都来了杭州。
西湖大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杨振宁担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2014年
做客浙江大学
2个小时演讲与浙大学子分享经验体会
2014年,杨振宁先生做客浙江大学“理学大讲堂”,一头华发的他在2个多小时里,与浙大学子分享他求学和研究的经验体会。浙大常务副校长吴朝晖代表学校授予杨振宁先生理学大讲堂纪念铭牌。
杨振宁头发花白,但精神很好,说话时中气很足,口齿清晰,语速也有些快,回忆起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经历来有条不紊,在近2个小时的讲座中,杨老先生甚至连面前的水都没有喝上一口,足见体力之好。
杨振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自己幼年至青年的求学过程和学成后攀登五里界一座座高峰的经历。
想成功必须找到兴趣点
他讲述的故事从父亲开始。杨振宁为了纪念父亲专门写了名为《父亲与我》一文,此次演讲中他再次提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留学美国,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可就是这么一位数学专家,却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学数学。“我父亲告诉我,数学没有用,所以我学了物理。”杨振宁回忆说。父亲在他8、9岁的时候就教他函数和微积分,一年以后考他时,他还能记得清清楚楚。而同样的方式,杨振宁也用在自己的3个孩子教育上,3个儿子一年后早已忘个精光。由此他也得出结论:“人的硬件——脑子其实是有特定结构的,它与你能对什么产生兴趣有密切关系。”
他直言不讳自己不适合运动、音乐等项目。“我的业余爱好很多,但是都玩得不好,小时候我喜欢打兵乓球,一下课就去抢乒乓球桌,但打得很臭,后来在北京喜欢和同学去溜冰,别人顺滑、倒滑、内圈、外圈都行,我就只会顺滑,其它花式怎么也学不会,大学时又喜欢唱歌,但从来都找不到调,我知道我的兴趣点不在这些事情上。”
人生遭遇沮丧是正常的
杨振宁,作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大师之一,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场论、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人生如此辉煌,杨振宁却坦言他也有沮丧时。
杨振宁青年时期,希望从事实验物理的研究。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的是导师费米,费米当时正在阿贡国家实验室忙军事技术研究。杨振宁是初到美国的中国人不适合进入这么机密的实验室,于是费米让他跟导师泰勒做理论研究,实验则到另一个导师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做。
在实验室一年多的工作中,杨振宁的实验做得非常不顺利,博士毕业论文的撰写也受影响,严重打击了这位物理天才的自信心。
最后还是导师泰勒开导了他。泰勒认为他不一定要做一篇实验物理的博士毕业论文,他完全可以研究理论物理,在原有的论文基础上稍加细化加长即可通过,而泰勒愿意成为他的指导老师。
尽管不甘心,考虑再三后,杨振宁将主攻方向转到了理论物理。
他也以此故事劝慰所有的研究生写论文受阻都是正常的,所有研究生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不要放弃,学会适时调整。
跟新领域一起成长是最幸运的
杨振宁还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给师生们提了一个相当务实的建议:一个人最好在研究开始的时候就进入一个新领域,一个人能跟一个新领域一起成长是最幸运的。他打了一个比方,就像挖金矿,一个新矿容易挖出成果,而一个旧矿已经被别人挖了很多了,自己进入竞争更加激烈,出成果也难。
他说自己在芝加哥大学的两年半时间找了四个题目来做,其中一个题目成效最大,就是关于群论的,因为之前很少有人把“对称”用在核物理中。他走进去,很快占领了一个新的领域,取得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因此选择新领域往往是事半功倍。
杨振宁回答学子提问摘要:
1、如何平衡理想和现实,当我的兴趣爱好与找工作相矛盾时怎么办?
杨:这要看你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要吃饱和要吃好是不一样的,这个先想好。
2、我是医学专业的博士,但是我发现我选错专业了,我更感兴趣的是数学和物理,我还能不能转行?
杨:你现在是非常好的状态。医学是物理很重要的应用途径之一,如果医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是大有可为的,你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继续做下去,我建议大学里可以开设医学物理专业。
3、您在业余时间做些什么,除了工作之外,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杨:我从小兴趣爱好很多,但没一样做得好。我现在比较喜欢做短电影,起因是我曾经把3个孩子小时候的生活用视频拍了下来,年长之后把他们剪辑好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还在一次意大利召开的学术会议中将一些知名的物理学家拍了下来,现在有几个已经不在了,我将视频剪辑好,这是很好的纪念。所以我现在比较喜爱拍视频制作成短电影。
2007年
携夫人来杭参加世界名校校长年会
2007年5月28日,杨振宁与32岁夫人翁帆飞抵杭州,参加浙大举办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十一届校长年会。
当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还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酒会,杨振宁夫妇被安排在最里面,也许是想刻意保持低调,他们只是间或地凑在一起小声地说着什么,并没有其他什么举动,就像一对普通的夫妻在参加朋友的宴会一样。酒会结束后,原本安排的游览宋城的活动,杨振宁夫妇没有前往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