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成想,董明珠小姐那句“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争议言论,这几天因为闻泰科技的遭遇,居然再次“封神“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闻泰科技为了从手机代工转型半导体,花了大价钱收购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安世可不是一般公司,它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排名前列,手里掌握着上万项专利,客户涵盖大众、宝马、苹果、三星这些大厂。 可以说,拿下安世,就是拿到了半导体行业的一个关键节点。为了符合当地法律,闻泰通过香港子公司持股,同时让公司管理层本土化,核心岗位基本都是外籍高管。当时看起来挺稳妥,也没人预料到会出大问题。 没想到,九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启动了所谓“国家安全调查”,直接冻结了闻泰持有的安世股权和相关资产。这一冻结措施覆盖了安世全球三十多个实体,时间长达一年。 而更关键的是,安世的三位外籍高管立刻联手向法院提出紧急请求,当天法院就生效,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职务。 随后,法院裁决更严苛:闻泰手里除了一个股份,其他股份几乎全被托管给第三方,意味着公司花了大价钱收购的核心资产,控制权被彻底架空。股票复牌当天就跌停,原本的半导体转型计划彻底泡汤。 这件事曝光后,不少人回想起董明珠四月股东大会上的那句话——“绝不用海归派”,瞬间觉得似乎有道理了。 不是说她真的料事如神,而是她当时的警惕正好戳中了企业最核心的痛点:关键岗位和核心资产如果不掌握在自己可控的人手里,一旦外部政治或地缘风险出现,再多钱再大投入都可能被架空。 闻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把宝押在别人地盘上,而且关键岗位全是外人,人家政府一施压,内部高管跟进,企业就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这件事情背后,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教训——股权掌握在手,不代表真正可控。安世的70%以上产能都在中国广东,关键技术团队、研发数据都在中国服务器里。 荷兰虽然握住了股权,但控制生产、调配订单根本做不到。更重要的是,中国商务部立即出台出口管制措施,限制安世中国公司关键元器件出口,这一手直接卡住了生产线。 欧洲的大众、宝马等车企订单瞬间受影响,生产线面临停摆,重新找供应商成本至少涨20%,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汽车芯片供应链。 不仅如此,荷兰自己的产业也受了影响。比如阿斯麦造光刻机必须用到中国稀土,全球90%的高纯度稀土在中国。中国收紧出口许可门槛后,阿斯麦订单无法按时交付,营收受影响,裁员减产的压力接踵而来。 荷兰经济部一边要稳住国内企业,一边又不敢直接和中国硬碰硬,结果陷入进退两难。欧洲车企、跨国企业、外资投资者都开始质疑欧洲市场稳定性,部分项目甚至转移到东南亚。 再说法律层面,荷兰用的是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原本是冷战时期应急工具,几十年没用过。 如今突然拿出来用在合法收购的中资企业身上,不仅在荷兰国内引起争议,也被国际社会质疑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掠夺”。 闻泰科技则联合国际律师团队,通过荷中双边投资协定申请仲裁,并在荷兰法院提起行政违法诉讼,强调自己收购完全合规。 从整个事件来看,有几个重要启示: 第一,企业在海外投资一定要考虑地缘政治风险和关键资产可控性。股权只是表面,产能、技术、数据和关键团队才是真正命脉。 第二,核心岗位的人才选择,不仅要看能力,还要考虑忠诚度和可控性。董明珠坚持自主培养团队、全流程掌控关键技术,就是为了降低外部风险,这种思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显得尤其重要。 闻泰的教训告诉我们,把核心团队交给外籍管理层,关键资产置于海外,风险随时可能发生。 第三,供应链韧性至关重要。闻泰事件暴露了欧洲半导体供应链对中国产能依赖度极高,荷兰想凭法律手段掌控股权,却无法掌控生产和供应链,最终弄巧成拙。中国在产业链上的掌控力成为企业应对外部干预的最有力保障。 第四,法律和外交是双重手段。企业在海外投资不仅要合规,更要有法律策略和外交渠道应对潜在的政治干预。闻泰已经开始利用国际仲裁和双边投资协定维权,但过程漫长且不确定,这也提醒企业在投资前就要做好风险评估。 可以说,这件事让董明珠那句“绝不用海归派”的争议言论被重新解读。实际上,她并非否定海归的价值,而是在提醒企业:在核心岗位和关键资产上,可控性和忠诚度有时比单纯的能力更重要。 尤其是在涉及战略资源、关键技术和海外投资时,把命脉掌握在自己可控的人手里,才能应对突发风险和外部干预。
没成想,董明珠小姐那句“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争议言论,这几天因为闻泰科技的遭遇,
不负赋墨尘
2025-10-18 19:50:5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