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像CT,查出了党内两个最大的“癌症病人”。他们过去的立场、人品不说,仅从这次他们对选举的破坏、言行和人品来分析。 2025年10月18日郑丽文以明显优势当选国民党主席的消息刷屏时,有人直接发了句“规则被玩坏了还能赢,算是党员没瞎”。 这场选举从头到尾就像一台高清CT,把党内藏得最深的病灶扫得一清二楚,时任党主席朱立伦和无职却搅局的赵少康,就是那两个最显眼的“癌症病人”。 他们的操作不是简单的竞选手段,而是从根上侵蚀着国民党的制度根基和群众信任。 朱立伦作为这场选举的“当家人”,手里握着制定规则的权力,却把心思全用在了钻规则空子上。 选举还没正式启动,他就急着给选举定调,多次在公开场合喊话卢秀燕,话里话外都是“希望你出来挑大梁”的暗示,全然不顾卢秀燕反复强调“专注教育事务,不参与党主席选举”的表态。 这种近乎逼迫的姿态,让不少基层党员私下吐槽“这哪是选举,分明是指定接班人”。 见卢秀燕态度坚决,他又把主意打到了选举规则上,因为不满已报名的张亚中、郑丽文等偏向改革的候选人,他直接主导推迟了候选人报名时间和党员缴费截止日期,还拉着几位党内大佬搞密室协商,私下排定了参选人“优先级”。 甚至为了让没有参选资格的赵少康入局,他临时给对方颁发中评委证书,硬生生把资格门槛变成了“橡皮图章”。 熟悉国民党历史的人都知道,朱立伦这种操作不是第一次。2015年他就曾主导“换柱事件”,在临近选举时突然替换掉已获得提名的洪秀柱,理由是“为了选举胜算”,本质上就是用派系利益凌驾于党内制度之上。 这次修改选举规则,不过是历史的重演。规则被改动后,选举的公正性彻底沦为摆设。 原定的8场政见发表会,因为郝龙斌、罗智强以“救灾”为由拒绝参加,在18名“立委”的联名呼吁下被砍到3场。 可翻看10月的台湾灾害记录,根本没有需要两人全程坐镇的大规模灾情,这个借口连党外媒体都看不下去,直接发文质疑“救灾还是避战”。 不仅如此,郝龙斌阵营公开造谣郑丽文、无端攻击大陆时,朱立伦作为党主席全程沉默,反而默许党中央下场帮郝龙斌造势。 桃园市党部开60桌酒席只邀请郝龙斌一人,用“好人好事(郝龙斌是4号)”的暗语拉票,花莲官方甚至在救灾宣传资料里夹带他的竞选广告,这些明摆着的违规行为,没有得到任何处理。 如果说朱立伦是在制度层面拆台,赵少康就是在舆论场上放火。作为没有党内职务的媒体人,他却全程深度介入选举,甚至成了密室协商的核心成员。 他掌控着多家政论节目和网络媒体,每天在节目里轮番攻击张亚中、郑丽文,把正常的政策辩论变成了人身攻击。 为了帮郝龙斌逃避辩论,他公开宣称“救灾比耍嘴皮子重要”,可当媒体追问具体救灾行动时,他又支支吾吾说不出细节。 最恶劣的是,他两次召开记者会,向检察机关控告“大陆介入本次选举”,还拿出所谓的“证据账号”,声称订阅数证明大陆在引导舆论。 可经第三方机构核查,这个账号的实际订阅数还不到他宣称的百分之一,纯属捏造。 赵少康的行为远不止搅乱选举那么简单。他的媒体资源让他能轻松操控舆论风向,即便被蓝营舆论集体谴责“帮民进党说话”,他依旧能在节目里硬拗到底。 另外,他捏造“大陆介入”的谎言,刚好契合了民进党多年来的“抗中”叙事,等于亲手拆掉了国民党“两岸和平”的核心竞争力。 有基层党员在群里说“赵少康骂的不是对手,是国民党的基本盘”,这句话戳中了要害。 台湾民意基金会9月的民调显示,国民党的支持度已经比民进党差了不少,赵少康的操作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场选举暴露出的,从来不是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国民党深层的路线撕裂。 朱立伦扶持的郝龙斌代表保守派,主张“维持现状”、与民进党妥协;而郑丽文、张亚中代表的改革派,希望明确两岸立场、整顿党内风气。 朱立伦和赵少康的联手操作,本质上是保守派害怕改革派上位,用非正常手段保住自身利益。 最终郑丽文的当选,其实是基层党员的无声反抗,即便规则被改、舆论被操控,大家还是用选票选出了改革派。 郑丽文当选后,朱立伦的权力可能会收缩,但赵少康的媒体影响力还在,保守派的派系势力也未消散。 这场选举扫出的病灶,不是换个主席就能根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只有赵少康还没有祝贺郑丽文当选!在郑丽文胜选之后,朱立伦,侯友谊,郝龙斌,张善政
【87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