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黄淮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河南、陕西、山东、安徽等地受灾严重。河南平均阴雨日数达27.5天,创1961年以来同期之最;山东农田过湿面积达7650万亩,安徽亳州甚至出现玉米霉坏“冒烟”现象。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区,该区域秋粮减产明显,玉米减产普遍达两三成,湿粮、霉粮收购价每斤低至0.3-0.5元,农户损失惨重。 河南周口种粮户张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承包的90亩地中,玉米因雨霉变发芽,亩产预计800斤,较往年减产三四成,加上收割成本翻倍,每亩亏损至少五六百元。多地农户需徒手掰收玉米,甚至有人因霉菌中毒就医,小农户面临抢收难、晾晒难、售粮难多重困境。 灾情发生后,中央财政拨付4.84亿元救灾资金,农业农村部调度24.63万台履带式收割机支援抢收。河南、山东等省也配套救灾资金,用于农机调度和烘干补贴。但政策执行中问题凸显:烘干站多为收粮点,普遍设定300亩或60吨起烘门槛,拒收散户湿粮,还借机压价,部分烘干费甚至高于粮价,农户质疑补贴流向企业却未获实惠。 地方农业部门称补贴旨在激励企业收储湿粮,烘干站则表示拒收散户是因成本高、能力有限。对此,南京财经大学钱龙教授指出,应急机制效率优先与农户公平需求存在落差,小农户在救灾中被边缘化。 他建议从三方面优化机制:政策设计上构建精准补贴体系,按农户规模和受灾等级分类补助;执行中强化价格监管,建立举报机制;长效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容农业保险,加强省县联动与合作社带动,实现集中烘干。 截至10月17日,黄淮地区阴雨仍在持续,农户仍面临天气与机制的双重考验,完善农业灾害应对体系已迫在眉睫。
一城独大就是耻辱?只有江苏,山东,河北,广东,辽宁,内蒙古有资格说强省会战略一
【9评论】【3点赞】
无天
经典名言:若种地能够致富,农民将无地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