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德云社的创始元老徐德亮对郭德纲说:“一场商演,你拿40万,分我150元,这是打发要饭的吗?”郭德纲回了他一句话。可是没多久,徐德亮就做了一件轰动相声界的事情。 徐德亮1978年出生在北京,满族人,从小就泡在曲艺圈里。10岁之前学过京剧,后来进了崇文区小花艺术团,跟着好几位名家学相声、评书、单弦和京韵大鼓,还拿过区里的相声一等奖。这孩子打小就不一般,既有童子功底子,又爱读书。 1997年,徐德亮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这在相声圈里可是稀罕事,毕竟说相声的大多是拜师学艺出身,像他这样的高学历演员真不多见。大学四年,徐德亮没把曲艺丢下,还成了北大京昆社的台柱子,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子弟书与民间俗曲》,拿了95分。 九十年代末,郭德纲还在北京琉璃厂的小茶馆说相声,徐德亮经常去听,拿着录音机录下来学习。2001年徐德亮从北大毕业,先后干过记者、编辑、互联网公司职员,月薪过万,日子过得挺滋润。可他就是放不下相声这口,业余时间还是会去茶馆说上几段。 2002年,徐德亮开始在德云社演出,不过那时候只是兼职,一个月来三五天。2004年德云社搬到华声天桥,他才算正式加入。2006年,徐德亮辞掉了高薪工作,全职投入德云社,被赐艺名”徐德亮”,成了”德”字科成员。凭着北大的底子和文化功底,他创作了《进化论》《我的大学生活》这些文哏段子,在德云社里也算个角儿。 2006年那会儿,德云社正处在上升期,演出票不愁卖,商演邀约也多。郭德纲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场商演能拿几十万出场费。可德云社内部的分配制度,说实话挺模糊的。核心演员吃肉,普通演员喝汤,这在演艺团体里也算常见。 徐德亮当时每月工资3000元,在北京生活本来就紧巴,何况他刚贷款买了房子。相比他之前月薪过万的工作,这收入确实掉了一大截。有资料显示,2008年一场演出收入1万元时,徐德亮只能分到150元。这个数字让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矛盾在2008年爆发了。据说一场总收入40万的商演后,徐德亮拿到手的还是150元。他直接去找郭德纲理论,质问这是不是在打发要饭的。郭德纲的回应很直接:“德云社的分配按制度来,不养闲人。”这话的意思很明白,演出费按角色和市场价值分,不是按资历分。 这番话让徐德亮彻底寒了心。他觉得自己再怎么说也是早期成员,为德云社写过不少段子,做过不少幕后工作,可这些在分配制度里好像都不算数。郭德纲那边的想法也不难理解,商演的票房主要靠核心演员撑场面,主办方点名要的也是郭德纲、于谦这些人,其他演员拿固定工资已经算照顾了。 2008年9月18日晚上,郭德纲主动约徐德亮和王文林谈话,话说得挺客气。大意是兄弟想走就走,不拦着,但希望别闹得人尽皆知,给外人看笑话。郭德纲还说,要是在外面混不好,随时欢迎回来。徐德亮当时答应了。 可第二天9月19日,徐德亮就在新浪博客发了声明:“自即日起,徐德亮、王文林退出北京德云社,特此声明。”声明简短得很,但杀伤力巨大。这是德云社成立以来第一次有演员公开退社,消息一出,相声界都炸了锅。 媒体很快找到徐德亮采访,他直言不讳:“为了自己的生活,也为了让王文林老先生能多挣点钱。”这话明里暗里都在说德云社分配不公。他的师父张文顺气得不轻,委托徒弟张德武发了声明,说徐德亮和自己只是口头认的师徒,没办过正式拜师仪式,现在收回”德”字,把他逐出师门。 离开德云社后,徐德亮和王文林先是休息了几个月,然后在2009年加盟了海淀相声俱乐部,每周五晚上在海淀区文化馆小剧场演出。开场那天确实热闹,200多人的场子坐得满满当当,票价50元也不便宜。他们还拿出了新段子《买楼奇遇记》,不少相声界的朋友来捧场,现场反响挺好。 可好景不长。徐德亮的相声风格太文人化了,引经据典是他的长处,但娱乐性不够,普通观众听着有点费劲。在海淀中关村那一片或许还有些文化人爱听,可再往外推就难了。观众越来越少,俱乐部经营越来越困难。某次演出,徐德亮说得太投入超时了,工作人员直接把桌子搬下台,场面一度很尴尬。 2010年,徐德亮又和何云伟、李菁一起搞了星夜相声会馆,但效果也不理想。海淀相声俱乐部最终因为资金问题关门了。徐德亮开始转型,在广播电台主持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这一讲就是14年。他还写书、画画、客串主持,偶尔在小剧场说说相声,但上座率常常不到五成,跟当年在德云社场场爆满的光景没法比。 2009年张文顺去世,尽管师徒关系早就闹僵了,徐德亮还是去参加了追悼会。郭德纲握着他的手说:“来了就好,来了就好。”那一刻,往日恩怨似乎都淡了。 郭德纲和德云社在这之后继续壮大,培养出岳云鹏、张云雷这些新人,在全国开了不少分社,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徐德亮,变成了相声圈里一个有点尴尬的存在——有文化、有才华,但就是火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