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彪结束了晨练并回到家中。享用过热气腾腾的早餐后,

熹然说历史 2025-10-19 23:49:22

1993年,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彪结束了晨练并回到家中。享用过热气腾腾的早餐后,他穿好外套,背起手提包,骑上自行车,告别妻子前往一场关键的学术会议。临行前,他叮嘱妻子说:“外头寒风刺骨,你就别出门了。”这一句话成了夫妻二人的临别遗言,因为从那刻起,陈彪便人间蒸发,再无音讯。 一位中科院院士,在去开会的路上凭空消失了。3公里的路程,15分钟的车程,就这么不见了。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1993年11月10日真实发生在南京的事。三十多年过去,这桩离奇失踪案至今没有答案。 陈彪192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闽侯县螺洲,家族在近代史上颇有名望。他的父亲陈体诚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被派往美国加州卡内基钢铁学院深造,回国后担任过中国工程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福建省建设厅厅长等职务。抗战时期,父亲致力于中缅国际公路建设和物资抢运,1942年因积劳成疾在昆明去世。 陈彪童年随父亲辗转各地,1933年在杭州小学毕业,1941年在成都蜀华中学完成高中学业。同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一年后转入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因病休学一年。1943年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二年级,1946年毕业。毕业后他先去台湾大学物理系当了半年助教,很快又回到南京金陵大学任教。 1947年9月,经恩师李珩介绍,陈彪进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该所改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陈彪一直在那里工作。起初他研究理论天体物理,但1953年做了个重要决定——转向太阳物理研究。当时这个领域在国内几乎是空白,连基本的观测设备都没有。 1956年陈彪去苏联学习时,专门买了一台苏制色球望远镜运回国,安装在北京天文台。第二年又向法国订购了一台,放在紫金山天文台。这些设备价格不菲,但他知道没有好仪器就没法做研究。1958年,紫金山天文台在他主持下自己造了一台Ha单波段太阳光谱仪,在太阳活动高峰期观测到了很多珍贵资料。 陈彪主要研究太阳观测仪器设计制作、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组织推进了中国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的布局和发展。他协调全国力量,成功组织了第21周太阳活动峰年的观测研究工作。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后来的院士。1982年到1985年担任云南天文台台长,之后是名誉台长。 1985年,国际权威期刊《太阳物理》聘请陈彪担任编委,任期三年。这在当时的中国天文学界是很罕见的荣誉。他利用这个平台,积极推动国内年轻学者走向国际舞台,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1993年11月10日清晨,70岁的陈彪像往常一样晨练后回家吃早餐。当天南京大学天文系有个学术会议,主题是流体和磁流体力学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他是主讲嘉宾。会议定在上午九点开始。南大考虑到他年纪大了,本想派车接送,但他说住得近,自己骑车过去就行。 从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到南京大学天文系,沿着北京东路骑车,全程只有3公里,平时15分钟就到。陈彪七点多出门,按理说最晚七点半也该到了。可是会议室里等到九点,主讲人的位置还空着。大家都觉得不对劲,陈彪向来守时,从不迟到。 主办方给他家里打电话,妻子郝文英说他早就出门了。这下所有人都慌了。组织者立即派人去陈彪家核实,又沿着他可能走的路线寻找,但什么都没发现。不光人不见了,连自行车也一起消失了。 警方接报后迅速成立专案组,对北京东路及周边进行地毯式搜索。那可是南京的闹市区,早上就算人少,也不至于完全没人看见。可警方问遍了沿街店铺和住户,没有一个人记得看到过骑车的老人。警方还打捞了附近的湖泊,排查了所有医院,派人去火车站、汽车站调查,都没有线索。 中科院和公安部门都高度重视这个案子,搜寻范围扩大到整个江苏省,甚至周边的安徽、浙江。1994年6月,江苏省委批准发布寻人启事,紫金山天文台在《扬子晚报》《浙江日报》《新民晚报》《福建日报》《云南日报》《四川日报》《中国科学报》《人民公安报》八家报纸上刊登了陈彪的寻人启事。 启事发布后,各地陆续有人提供线索,专案组一条条核实,可惜都对不上。有人说可能遇到了交通事故,有人猜测是其他原因,但都拿不出证据。由于当时监控设备不普及,缺少关键的影像资料,案件侦破陷入困境。 陈彪为中国太阳物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仪器设计制作、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他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天文台和研究机构,成为太阳物理研究的骨干力量。在福建省科技馆的院士展厅里,陈彪的介绍栏至今还保留着,状态一栏写的是”失踪”。 三十多年了,这个案子始终没有答案。一位为国家科技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科学家,就这样在一个平常的早晨出门后再也没回来。短短3公里的路,到底发生了什么?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