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教授说:“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吃饭掉了米粒,马上会被教育‘粒粒

史叔温情 2025-10-20 12:07:47

罗翔教授说:“糟糕的家庭,就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吃饭掉了米粒,马上会被教育‘粒粒皆辛苦’;玩具没玩对,就被抢走,被教育应该怎样玩。 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他们希望孩子懂节俭、讲规矩、有教养,可方式却变了味。看似是在教育,实则是在剥夺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并没有从中体会到感恩或秩序,只学会了害怕犯错。 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变得拘谨,小心翼翼,害怕被批评,害怕被否定。 就比如现在许多成年人的焦虑、完美主义、甚至讨好型人格,追溯起来,都能找到类似的源头:小时候做什么都要“对”,稍有偏差就要被纠正,于是长大后,他们不敢表达真实的感受,做决定前总要反复确认,生怕“做错”。 这种心理的根本,其实是从小被教育成“不可以出错”的人,而不是“可以从错误中成长”的人。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过度纠正”,它指的是家长把教育当作即时的矫正行为,而不是陪伴式的成长过程。 比如孩子画了一只太阳,涂得乱七八糟,家长立刻说:“太阳哪是蓝色的?你看别人画的多好看。”这句话在成年人看来是提醒,但在孩子心里却成了“我的想法是错的”,于是他们的想象力在一次次被“纠正”中萎缩。 如果父母频繁用批评和指导的语气对待孩子,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挑剔自己、否定自己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长大后即使很优秀,也总觉得不够好,总要再努力一点、再完美一点,才能获得一点安全感。 而家长往往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们甚至会说:“这都是为你好。” 可是,“为你好”这三个字,很多时候变成了孩子情绪受伤的遮羞布。但父母并不是真的想伤害,或许只是没有意识到教育不是把孩子掰成理想的样子,而是让他们有勇气成为自己。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七岁的女孩,总喜欢偷偷把食物藏进口袋。家长很生气,觉得孩子浪费、脏乱。可在深入交流后才发现,女孩曾因为吃饭慢被父母骂过几次,从那以后,她开始害怕浪费时间、害怕被训,于是选择偷偷藏食物,等没人看见时再吃。 这种行为并非问题本身,而是孩子被过度约束后的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当孩子打翻一碗汤时,其实家长可以说:“来,我们一起擦干净。”而不是“怎么这么不小心?”当孩子把玩具拼错时,可以说:“这也挺有趣的,你想不想再试试别的拼法?” 当孩子能在被允许犯错的家庭里长大,他们就会明白:人生没有完美,但有温度;世界不止规则,还有理解,这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样子。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0 阅读:52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