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位老人将一根讨饭棍准备留给子孙,却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老人得知后大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20 18:49:06

1949年,一位老人将一根讨饭棍准备留给子孙,却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老人得知后大吃一惊! 这根棍子,是山东一位叫唐和恩的老人的传家宝。 老人没啥文化,就想着这根陪自己讨过饭、后来又跟着自己上了战场的竹竿,是个念想,得留给子孙,让他们别忘了过去的苦日子。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国家会找上门来,郑重地告诉他:“大爷,您这根棍子,是国家一级文物!” 老人当时就懵了:“啥?我这讨饭棍咋就成文物了?” 这事儿,还得从1948年那会儿说起。 那时候,解放战争打得正火热,特别是淮海战役,规模大得不得了。陈毅元帅后来都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话一点不夸张。当时解放区的百姓,刚分了田地,那股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听说前线需要支援,那真是家家户户都动员起来了。 咱们的主人公唐和恩,就是这支前大军里的一员。他是山东胶东地区莱东县的农民,也是一名党员,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还被大伙儿推选为小队长。出发前,他就带了三样东西:狗皮、蓑衣、葫芦瓢,还有就是那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竿。 为啥带根讨饭棍?唐和恩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他要把支前的路线,一站一站地刻在这根竹竿上,留个纪念,也算是一种感恩。 于是,这根普通的竹竿,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从山东的莱东县出发,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一路走到徐州、萧县、宿县。这根3尺多长的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村镇的地名。把这些地名连起来,就是一条长达2500公里的支前路线图。 2500公里,靠着一辆独轮车,这是啥概念?那会儿可没柏油路,全是泥泞土路。他们顶着风雪,忍着饥寒,硬是把粮食、弹药往前线上送。他们自己吃的是红高粱、红胡萝卜、红辣椒,把省下来的小米、白面留给前线的战士。天上下雨,他们就把自己身上穿的蓑衣盖在粮车上。遇到伤员,就把自己御寒的狗皮垫子铺在伤员身下。 有一回,队伍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正是隆冬,河面结着薄冰。为了不耽误时间,唐和恩二话不说,脱了棉衣,扛起一包粮食就第一个跳进了冰窟窿里探路。队员们也跟着他,硬是扛着粮食趟过了河。结果刚上岸,敌机就来了,他们又扛着粮食一口气跑了半里地才安全。 就这样,五个多月,唐和恩和他的小队硬是把任务完成了。淮海战役胜利后,唐和恩也回到了家乡。这根竹竿,就一直被他珍藏着。 时间一晃到了建国后,国家开始普查革命文物。当工作人员找到唐和恩,看到这根刻满地名的竹竿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这哪里是一根普通的竹竿?这上面刻着的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步血泪、一步功勋,是中国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活地图,是军民鱼水情的铁证! 经过鉴定,这根“讨饭棍”被正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唐和恩老人这才明白,自己准备留给子孙的“传家宝”,原来是属于整个国家的宝藏。 文物的价值,从来不能只用金钱来衡量。像内蒙古那位拾荒老人,无意中捡到一根7斤重的匈奴“金棍”,熔成了金块卖了12000块钱,在当时成了“万元户”。但专家后来痛心疾首地说,这一熔,至少让国家损失了三个亿,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匈奴文化和冶金技术的宝贵机会。 这样的遗憾,历史上还有很多。但唐和恩的“讨饭棍”,却给了我们另一种启示。它本身不值一文,但它身上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却是无价的。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宝贝”,是那些能见证历史、传承精神的东西。 如今,我们国家对文物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了6833家。 同时,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工作也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超过2000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这背后,是国家强大的体现,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彰显。 所以说,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下次你在路边看到一块奇特的石头,或者在老家翻到一件旧物,可千万别急着当废品处理了。也许,它就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份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的情感。 这根“讨饭棍”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