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的退场:村医退休潮下的乡村医疗困局 清晨六点,王建国背着磨得发亮的药箱走出卫生室,最后一次绕着村子巡查。这个在村里当了40年医生的老人,如今要因年满60岁的政策红线正式退休。卫生室的铁门缓缓关上,门上“小病不出村”的标语依旧醒目,却再也等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个例,而是当下中国千万个乡村正在上演的场景。 村医的“被迫退休”,从来不是简单的人员更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握着“土药方”与“老经验”成长起来的“全科医生”:既能给孩童接种疫苗,也能为老人测量血压;既懂感冒发烧的常规诊疗,也能在急症发生时抢出关键的转诊时间。这些被村民称为“健康守门人”的医者,退休后留下的空缺远比想象中难填。政策规定的退休年龄成了硬性门槛,可乡村医疗的“人才蓄水池”却早已干涸,年轻医生不愿来、留不住,老村医一走,卫生室往往就成了“空壳子”。 更深层的困境,藏在村民的日常里。王建国退休后,村里的李奶奶要走两公里山路才能到邻村看病,遇上雨天路滑,原本十分钟能解决的血压监测,变成了半天的奔波;留守儿童小宇半夜发烧,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只能抱着孩子在村口焦急等待乡镇卫生院的救护车,而过去,敲开王医生的家门就能拿到应急的退烧药。当“小病拖、大病扛”不再是调侃,而是无奈的现实,乡村医疗的“最后一公里”,正在因村医的退场而断裂。 造成困局的,是多重矛盾的叠加。一方面,老村医普遍面临“退而无保”的尴尬,他们大多没有正规编制,退休后仅能领取微薄的补助,年轻时积累的职业病还得自掏腰包治疗,“干了一辈子,老了没保障”的失落感,让不少人对退休既无奈又惶恐。另一方面,年轻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始终难解:乡村卫生室收入低、发展空间有限,与城市医院的差距悬殊;加上生活条件简陋、子女教育资源匮乏,即便有医学院毕业生愿意尝试,最终也多会选择离开。 村医的白大褂缓缓退场,带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医术,更是一个村庄的健康安全感。破解这场困局,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招人顶替”,而是对乡村医疗体系的重新审视:既要为老村医建立更完善的退休保障机制,让他们“退有所养”;更要为乡村卫生室搭建有吸引力的人才平台,让年轻医生“来了不想走”。唯有如此,才能让“小病不出村”的承诺重新落地,让乡村的健康之门,永远有人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