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国和日本很可能会爆发战争。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日本,随便动根小指头就能按死日本,按理说,只要日本人稍微理智一点,就应该和中国保持友好,绝不能跟中国当敌人,但实际上,日本人的想法并非如此。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复杂而多元的关系,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的情况下,但在种种矛盾的影响下,人们还是不禁要问,中日两国会不会再度爆发战争? 最直观的信号来自日本一路飙升的防卫预算。2025 财年的防卫预算已经冲到 8.7 万亿日元,连续三年突破万亿级关口,涨幅更是达到 9.4%。 这笔钱没花在防御上,反而重点砸向了远程打击能力,光是研发高超声速导弹和建设卫星星座系统就投了近 6000 亿日元,还批量采购攻击型无人机、新型护卫舰和潜艇,甚至从美国买 F-35、和英意合研隐形战机。 更值得注意的是太空和网络作战领域的投入,太空预算直接翻倍,还新设了 “宇宙作战团”,这种全面发展进攻性力量的架势,显然不是为了自保。 日本民众的态度更能说明问题。日本内阁府 2025 年的调查显示,83.1% 的民众对中国 “无亲近感”,认为中日关系不好的比例高达 84.5%,创下 40 年调查以来的新高。 这种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领土争端的常态化博弈持续刺激着神经,2025 年光是钓鱼岛海域就发生多次对峙,8 月初日本渔船非法闯入,中国海警 3 分钟内就完成合围驱离,而中国海警全年 355 天的常态化巡航,在日本舆论里被刻意解读为 “威胁”。 有趣的是,这种反感和经济依赖形成了诡异的平衡,68% 的日本民众又主张 “经济别脱钩”,毕竟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 “情绪上讨厌,钱包上诚实” 的矛盾心态,让日本的对华政策更显摇摆。 美国的默许和支持给了日本底气。2024 年美日更新《美日安保条约》,直接把过去 “美主日从” 的防御同盟升级成 “攻守兼备” 的军事同盟,等于给日本的军事松绑开了绿灯。 日本趁机拉拢盟友,和澳大利亚、英国、菲律宾都签了《互惠准入协定》,搞起 “准同盟” 体系,试图用多边力量制衡中国。 这种借力打力的算盘很明确:依附美国的亚太战略,换取自身 “军事正常化” 的机会,哪怕成为美国的马前卒也在所不惜,毕竟在日本右翼看来,只有拥有真正的军事力量,才能实现 “政治大国梦”。 历史遗留问题和实力逆转的刺激同样关键。日本战后长期在经济上领先亚洲,从未想过要向邻国低头,如今中国的快速崛起打破了这种心理优势,形成强烈的落差感。 加上对侵略历史缺乏深刻反省,右翼势力不断煽动 “领土悲情”,把正常的国力竞争包装成 “生存威胁”,这种舆论引导慢慢渗透到社会层面,让理性的对华认知越来越少。 2025 年村山葬礼上,中方派全国友协会长带队出席,规格等同安倍国葬,可这样的善意并没有改变日本的整体对华氛围,反而被部分媒体解读为 “外交试探”。 未来十年的风险点其实很清晰,钓鱼岛的常态化博弈随时可能因意外事件升级,日本不断增强的远程打击能力正在打破地区军力平衡,而美国的战略捆绑让日本的冒险概率增加。 日本的种种动作看似不理智,实则是在自身利益、美国战略和国内情绪中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带来的不确定性,正是中日关系中最需要警惕的部分。 当然,我们也需警惕日本近年来的军事扩张倾向,但 “警惕” 不等于 “预判战争”。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战略稳定机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中日更可能通过 “竞争与合作并存” 的方式处理分歧,而非走向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