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媒体10月20日消息说,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尔斯表示,在一架澳大利亚的P8飞机在南海巡逻期间,被解放军战机释放照明弹照射。 编号为A47-008的P-8A“海神”反潜机,这架造价1.2亿美元的侦察平台,10月19日清晨从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起飞,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 澳方声称其任务是“监测国际水域航行自由”,但卫星轨迹显示,该机在西沙群岛永兴岛以北30公里处突然转向,径直闯入中国领空。这种异常轨迹与澳军方此前声明形成鲜明矛盾——2023年11月,澳国防部曾公开承认P-8A在南海的侦察活动包含“电子信号收集”任务。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节点。就在事发前48小时,美法日加菲五国舰队正在巴拉望群岛展开联合军演,澳大利亚海军“霍巴特”号驱逐舰作为核心战力参与其中。而P-8A起飞当日,澳总理阿尔巴尼斯正启程访问华盛顿,这场空中摩擦恰好成为其向美方表忠心的“投名状”。 当澳机侵入西沙领空时,南部战区指挥中心的大屏幕突然闪烁红光。雷达数据显示,这架庞然大物以300节速度逼近永兴岛,距离最近时仅剩12海里。 中国空军苏-35战斗机立即从陵水基地升空,以双机编队实施标准拦截程序:先通过无线电三次警告,随后进行桶滚机动展示武器挂载,最终在距澳机30米处发射两枚LD-10型红外干扰弹。 这种被澳方称为“危险动作”的处置,实则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LD-10照明弹采用镁铝合金燃烧剂,爆炸时可产生50万烛光的强光,持续30秒的燃烧能精确标定目标位置。 军事专家指出,30米距离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临界点——既能让对方机组清晰感知威胁,又避免弹体碎片造成实质损伤。 2024年5月黄海对峙中,中国歼-10战机曾以相同方式驱离澳军“海鹰”直升机,当时照明弹在澳机前方60米处爆炸,未造成任何设备损坏。 澳方事后指责中国“违反国际航空准则”,却刻意隐瞒三个关键事实:P-8A机腹挂载的MQ-9“死神”无人机吊舱,具备实时传输侦察数据的能力,该机在侵入领空前,已在南海国际空域盘旋2小时17分,期间多次逼近中国渔船编队,澳军2025年2月11日曾以相同方式闯入西沙领空,当时055型驱逐舰“大连舰”在公海展开实弹射击作为回应。 这种选择性叙事暴露出美澳同盟的战略焦虑。澳大利亚2023年《国防战略评估》将中国列为“最大安全挑战”,为此斥资350亿澳元采购“猎人级”护卫舰,并在科科斯群岛升级监控设施。 但现实是,澳空军现役48架F-35战机中,仅有12架具备完整作战能力,而中国在南海部署的歼-11B、歼-16战机数量是其2.3倍。 此次事件标志着中国在南海维权策略的重大转变。过去十年间,中国对非法闯入者的处置流程已形成标准化模板:先通过海事电台警告,再派战机实施跟踪监视,最后进行物理驱离。 但2025年的两次照明弹事件显示,中国开始采用“预警告+强标定”的组合拳,通过可视化威慑降低误判风险。 这种转变背后是硬实力的支撑。永兴岛雷达站可在澳机起飞20分钟内完成探测锁定,而澳本土基地距西沙超过4000公里。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南海建设的岛礁机场与红旗-9防空系统,已形成覆盖200万平方公里的预警网络。正如南部战区发言人所说:“当某些国家还在用19世纪殖民思维看待21世纪海洋时,中国与地区国家正在书写新的秩序。” 这场空中较量最终以澳机撤离收场,但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在记者会上展示照明弹残骸时,或许该问问:一个连本土防御都依赖美国导弹系统的国家,有何资格在中国家门口定义“航行自由”?这场博弈的答案,早已写在南海岛礁上飘扬的五星红旗里。 你怎么看待这种“碰瓷式”的军事挑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澳大利亚媒体10月20日消息说,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尔斯表示,在一架澳大利亚的P8
鉴清评趣
2025-10-21 10:54:26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