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有钱就牛?中国14亿人口,从来就不缺人才,全送到美国了,怎么跟美国竞争?”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一语道破现状:“许多中国高科技人才宁可在美国平庸度日,也不愿回国施展才华,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这话听得人心里五味杂陈,张忠谋算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语气里的嘲讽藏都藏不住。施一公更实在,直接点出了人才的心态问题,没半点含糊。 外媒也跟着凑热闹,明里暗里地嘲讽,说中国每年几千万大学生,到最后倒成了给美国输送人才的 “储备库”。这话虽然难听,却也不是完全没影子。 像张忠谋这样说风凉话的还真不少,有人干脆骂这类帮腔的是 “白眼狼”,毕竟拿着行业里的话语权说这种话,确实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之前发过数据,看得人更揪心。2000 到 2015 年那十几年,在美国拿了 STEM 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留美率基本都在 90% 上下,2000 到 2005 年那会儿更是快摸到 90% 的线了。 就算到了 2017 到 2019 年毕业的科学与工程类博士,截至 2023 年,短期留美工作或者做博士后的还占 83%,国际学生整体留美率才 73%,中国学生这比例明显高出一截。 不是说这些人才都没良心,实在是美国那边早年给的条件太勾人。科研经费给得大方,实验室里的设备都是顶尖的,不用天天为了申请经费写一堆报表,评职称也主要看真成果,不用应付太多杂七杂八的事儿。 反观以前国内,不光经费紧张,有时候搞科研还得平衡各种关系,评价体系也死,光看论文数量,真有本事的人未必能放开手脚干。 施一公说的 “宁可在美国平庸度日”,其实戳中了不少人的心态。有些人才在美国也就是个普通研究员,没做出啥惊天动地的成果,可架不住那边的社会对科研人员认可度高,就算混得一般,也能过得安稳体面。 回来要是没做出成绩,不光得面对科研上的压力,还可能被人说 “出去镀了金也没本事”,这种落差谁都得掂量掂量。 张忠谋自己掌舵台积电这么多年,当年把厂子建到美国,不也跟着抢全球人才吗?现在倒反过来吐槽中国人才往美国流,这操作也是够微妙的。 说白了,美国就是靠着早年攒下的科研底子和优厚条件,把全球的人才都往自己那儿吸,中国只是被吸得比较狠的一个。 毕竟人家技术领先,拿着人才做出更先进的东西,条件再跟着升级,又能吸引更多人来,这不就形成循环了。 高科技竞争拼的就是人才,芯片、量子计算这些硬骨头领域,少一个顶尖人才可能就慢半拍。 美国拿着从世界各地吸来的人才搞研发,技术越领先,在全球产业链里话语权越重,反过来又能拿出更多资源抢人才。中国这边要是留不住人,就算人口基数大,挑出再多尖子,留不下也白搭。 这两年国内也慢慢醒过神了,经费一个劲地往高科技领域砸,实验室的条件追得挺快,连人才的待遇都涨了不少,住房、子女上学这些实际问题也开始解决。回来的人确实比以前多了些,可架不住积弊已久。 有些人才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家庭、人脉都在那边,就算国内条件好了,也未必愿意折腾,毕竟安稳日子过惯了。 外媒嘲讽归嘲讽,“白眼狼” 的帽子扣得有点重,但人才流失这事儿确实戳心。14 亿人里挑出来的尖子,最后成了别人技术突破的助力,换谁都得着急。 但着急没用,得实打实解决问题。以前总说 “家国情怀”,可光靠口号留不住人,得给真东西 —— 让科研人员能安心搞研究,能靠成果获得尊重和回报,不用为柴米油盐分心。 现在国内的变化已经能看着点影子了,不少回国的人才说,实验室的设备不比美国差,经费申请也越来越透明,能安安稳稳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要是再坚持几年,等国内的科研环境、产业链配套都跟上来,待遇能跟国际接轨,你看还有多少人愿意留在美国混日子? 张忠谋现在说这种话,可能是没看到国内的这些变化,也可能是故意装糊涂。但人才流动从来都是跟着机会走的,以前美国机会多,人才就去了。 以后中国机会多了,人才自然会回来。毕竟谁不想在自己的国家干出点成绩,谁愿意一辈子在别人的地盘上平庸着? 这事儿急不来,但方向得对。只要国内能一直给人才搭好台子,让他们有奔头、有尊严,不用应付那些没用的套路,再过个十年八年,张忠谋可能就说不出 “人才全送到美国” 这种话了。 到时候外媒也没底气嘲讽,反而得羡慕中国能留住自己的尖子。 参考文章:纵深新闻《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有钱就牛?中国14亿人口,从来就不缺人才,全送到美国了,怎么跟美国竞争?”》
小米这波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今天成都小米汽车撞了之后还自燃了,其实倒也不算特
【59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