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泰国突然宣布了 10月18日,2025泰国航天博览会16日至18日在曼谷举行,中泰航天交流合作是展会亮点之一。 (参考资料:2025-10-19 金台资讯——泰国航天博览会助力中泰深化航天合作) 以往提到航天合作,人们常会觉得那是“天上的事儿”——要么是发射卫星、开展太空实验,和普通人的柴米油盐似乎没什么关联。 但中泰当前的航天合作完全不同,不搞“高大上”的表面文章,全是能落地见效、切实帮泰国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实在事。 中国院士李德仁曾提到,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速度较快,卫星遥感技术已在助力泰国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这并非空泛的表述,去年中国实践十九号卫星就专门搭载泰国水稻种子进入太空。 水稻是泰国老百姓的主粮,如今气候波动加大,旱涝灾害频发,普通稻种抗逆性不足,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将种子送入太空,让其经历特殊太空环境后返回地面培育,有望培育出更耐旱、耐涝的新品种,一旦成功,泰国农民将减少 “靠天吃饭” 的困境,这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更具突破性的是,中国银河航天与泰国电信公司已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联合推进卫星互联网建设。 泰国存在不少偏远山村与离岛,以往这些地区铺设宽带难度大,手机信号时常中断,与外界沟通十分不便。 而卫星互联网建成后,无论地理位置多偏远,只要配备接收设备,就能接入高速网络。 届时,当地民众可实现网上购物、在线问诊,孩子们也能通过网络跟随优质师资学习,这种合作远比单纯出售卫星更有意义——卫星本身是静态的,但借助卫星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才是技术落地的核心价值。 泰国方面也明确表示,未来将与中国深化合作,范围不仅包括智能化遥感、卫星工程,还将涉及人才联合培养。 这一方向精准契合航天合作的长远需求,此类合作不应停留在 “输送设备” 的浅层阶段。 若仅提供先进设备,而当地缺乏会操作、能维护的技术人员,设备老化后合作便可能中断;但通过联合培养本土人才,教会他们运用技术解决自身问题,才能让技术真正“活”起来,持续服务当地需求,构建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 从嫦娥工程到卫星互联网,中泰航天合作已脱离“中国制造单向输出”的模式,转向“全球共享”的新阶段。 中国拥有成熟技术,泰国具备实际需求,双方结合将技术转化为民生效益,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这种“共建共享”模式,正是中国航天“走出去”的理想路径。 过去,部分国家开展技术合作时,常倾向于“单向输出”——提供技术换取资金或资源,却忽视合作方的实际需求。 中泰航天合作则打破这一模式,实现“双向共赢”:中国的技术找到广阔应用场景,惠及更多群体;泰国民众的生活得到切实改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网络接入更加便捷。 这种合作模式,正是科技合作应有的形态——科技本就该服务全球民众,而非成为少数主体的“专属资源”,中泰航天合作无疑为国际科技合作树立了良好范例。
[太阳]泰国突然宣布了 10月18日,2025泰国航天博览会16日至18日在曼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10-21 16:00:2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