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跟尉迟敬德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他只是李世民一杆枪、一柄锏。 过年贴那门神,

点卯 2025-10-21 18:04:12

秦琼跟尉迟敬德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他只是李世民一杆枪、一柄锏。 过年贴那门神,一个黄脸一个黑脸,红袍子金盔甲,往门上左右一站,秦叔宝,尉迟敬德,小时候看着总觉得这俩人就跟亲兄弟似的,家里老人也讲,他俩一块守着门,保着家平安,可真去翻翻那些旧书,脑子里转一圈,才发现这俩人,压根就不是一个道上的。 在李世民心里,秦琼好用,是把利器,尉迟敬德那才是心腹,能把后背交给他,一个是“你给我上”,一个是“你跟我来”,这感觉完全不一样。 尉迟敬德原来是刘武周手下的,草莽里打出来的,后来归顺李世民,那段故事挺有意思,刘武周当时在山西那边闹得凶,跟李唐是死对头,按理说李世民不该那么快就信一个降将,可他一见到尉迟敬德,就把自己的战马给了他。 打仗的时候战马就是半条命,赏给一个刚投降的人,这意思太明白了,旁边的人都劝李世民,说这人昨天还跟咱们拼命呢,李世民就一句话,能为旧主拼命的人,才值得新主子用他,话说得很实在。 李世民看人太准了,他看出来尉迟敬德这人,嗓门大,性子直,脑子里不装弯弯绕,关键是没那么多想法,你让他干啥他就干啥,从来不问东问西,尉迟敬德投降没多久,在虎牢关就露了一手,把王世充的兵打得七零八落,他那杆枪,谁见了都怵。 后头的好几次大仗,打刘黑闼,打薛仁杲,打王世充,只要李世民出征,尉迟敬德基本都在前头冲,打仗的时候是先锋,不打仗的时候就守着李世民的大帐,这角色不就是贴身保镖嘛,能打,关键时候还能救命。 一个降将能用到这份上,全看李世民怎么想,你忠心,我就提拔你,你不老实,我就办了你,就这么简单,可秦琼那边就有点不一样了,他是山东人,从瓦岗军里出来的,跟过李密,李密倒了又去了王世充那,王世充不信他,秦琼心里也憋屈,最后才跟程咬金一块跑去长安投了李渊,注意,是李渊,不是李世民,李渊那时候就怕儿子势力太大,把秦琼这些猛将分给李世民,其实是让他“看着用”,能用,但别太亲近。 秦琼跟李世民的关系,看着还行,官也封了,爵位也有,但总隔着点什么,出征打仗有他的份,关起门来商量大事就没他了,打仗前,房玄龄、杜如晦在帐里出谋划策,尉迟敬德、长孙顺德这些人准备当先锋,秦琼的位置,要么是中军,要么是殿后,反正最核心那一步,总是差着点距离,他自己心里也清楚,主子用你,但没把你当自己人。 一个将军,最怕的不是打仗有多累,是感觉自己像个“备用件”,想使劲,又没地方使。 到了玄武门那件事,谁是自己人,谁是工具,一下子就分得清清楚楚,李世民准备动手前,找来商量的人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这名单里头,没有秦琼,秦琼能打是公认的,可这么大的事,事前连个招呼都没打,李世民担心的不是他忠不忠,是怕他想法太多,不够稳。 事变那天,尉迟敬德在玄武门里头,是主攻手,秦琼在门外头,负责拦援兵,任务都挺重要,可门里头是决定生死的地方,门外头是清场子,这分量能一样吗,那天李世民一箭射倒了李建成,李元吉掉头就射李世民,眼看就要出事,是尉迟敬德直接冲上去,一枪结果了李元吉,大唐的国运,就在那一刻定下来了,李世民活下来,心里肯定明镜似的,以后这江山,就得靠这个黑脸汉子来守。 这就是信任。 秦琼在门外,仗打完了,功劳簿上也就那么一提,李世民没说他不好,可你没在最要命的时候跟我一起赌,那在主子心里,就永远差了点意思。 后来的封赏更能看出来,尉迟敬德封鄂国公,赏了一万匹绢,给了大宅子,还让他管着禁军,皇帝的命都等于交他手上了,秦琼也赏了,可爵位没怎么升,封地还少了点,书上说他后来“以病不朝”,说是病了不上朝,其实就是心里不舒坦。 秦琼走得早,贞观十二年就病没了,李世民还亲自去看他,那感觉更像是领导慰问下属,不像看兄弟,尉迟敬德活得长,一直活到高宗时候,后代在朝里也挺有地位,唐玄宗那会儿还给他修庙,说他“勇冠三军、忠显万代”,秦琼的后人就没啥声音了,门神的故事,是后来在民间慢慢传开的,一红一黑贴在门上,大伙儿喜欢把他俩并排搁着,可历史早就把他们分了层。 李世民用人,不是看谁本事大,是看谁好管,尉迟敬德就好管,有劲,有脾气,但主子说一不二,让他干啥就干啥,对皇帝来说,这种人才能给你安全感,秦琼太聪明了,从瓦岗到李密再到王世充,一路走过来,对政治那套太明白了,一个太聪明的将军,是皇帝最不放心的。 说白了,秦琼代表的是那种“江湖义气”,尉迟敬德代表的是“体制内的忠诚”,天下太平了,皇帝肯定选后者,江湖英雄只在乱世里好用,天下稳了,还是体制内的人靠得住。 评书里总说他俩是好兄弟,可历史上哪有那么多兄弟情,都是工具和基石的区别,关键时候就看出来了。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点卯

点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