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宣布了 2025年10月21日极目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召开临时内阁会议,石破茂内阁正式宣布集体辞职。同日下午,日本国会将举行首相指名选举,选举产生第104任首相。鉴于自民党已与日本维新会达成联合执政协议,且在野党未能推出统一候选人,自民党新总裁高市早苗大概率当选,她将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性首相。 但真正权力转移发生在幕后——选举前夜,高市在防卫省官员陪同下视察横须贺基地,登上“加贺”号准航母,这被解读为军方向新领导人的效忠仪式。 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的联合,实则是“国防鹰派”合流。维新会代表马场伸幸长期主张修改宪法第九条,其政治基础在大阪——日本军工产业聚集区。这种联盟使高市获得关西财界支持,特别是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防务承包商。 更精妙的是权力分配。维新会获得经济产业大臣职位,可推动“军民融合”政策。而自民党牢牢掌控防卫省、外务省,形成“经济换安全”的交易格局。这种分工,确保国防政策不受经济因素掣肘。 新任首相并非政治花瓶。其担任防卫大臣期间(2020-2021年),主导制定《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修订案,明确将中国列为“战略挑战”。 更关键的是实战经验——2021年朝鲜导弹飞越日本上空时,她亲自下令启动全国瞬时警报系统,这种危机处理能力获得自卫队高层认可。 学术背景更显特殊。高市毕业于防卫大学校前身——技术科学大学,是首位拥有国防专业学历的首相。这种背景使其能看懂军力报表,识破官僚套路,真正掌控军事机器。 特朗普政府提前表态支持高市。美国务院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金星容在选举前秘密访日,承诺若日本修宪成功,将提供“核共享”安排——即在日本部署战术核武器。这种诱惑,是推动修宪的强大外力。 更实质的是军备升级。美方同意向日本出售500枚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覆盖朝鲜全境和中国沿海。这批武器将部署在改装后的“摩耶”级驱逐舰上,形成海上机动打击力量。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希望日本恪守和平宪法”,但军方动作更实际。东部战区在选举当日宣布在东海举行实弹演习,辽宁舰航母编队前出宫古海峡。这种武力展示,意在测试新首相的反应。 朝鲜反应更激烈,选举结果公布后2小时,朝方向日本海试射弹道导弹。虽然落在专属经济区外,但时机选择明显带有警告意味。这种“下马威”,考验高市的危机管控能力。 高市当选让人联想到2006年安倍晋三首次当选。二者都主打修宪强军,但时代背景已变:当年中国经济总量仅是日本一半,现在已是日本四倍。这种实力对比变化,使日本强硬政策风险倍增。 与英国撒切尔夫人对比更有趣。同为女性领导人,撒切尔通过马岛战争确立权威,高市可能需要在周边冲突中证明自己。这种历史类比,暗示着潜在危机点。 短期看,解禁集体自卫权剩余限制最可行。目前日本仅能在“存亡危机事态”下行使该权利,高市拟扩大到“重要影响事态”,如台海冲突。 中长期必争核选项,虽然不发展核武器,但高市支持讨论“核共享”,类似北约模式。这种讨论本身,就是战略信号。 中方可能采取“经济+军事”双轨反制。经济上限制对日稀土出口,军事上加强东海巡逻。但会避免过度刺激,防止将日本彻底推向美国。 更聪明的是分化策略,利用自民党与公明党的理念差异,牵制激进政策。公明党代表山口那津男已对修宪表达谨慎,这种内部分歧可资利用。 高市长期支持台湾,曾提议制定日本版“与台湾关系法”。但作为首相需谨慎,可能以“人道援助”名义开展合作,避免直接军事联系。 更现实的是撤侨准备。日本已制定台海冲突时撤离3万名日侨的计划,高市可能强化该方案,包括派遣自卫队护航。 读卖新闻、产经新闻等右翼媒体将配合造势,重点渲染朝鲜威胁和中国军力增长。NHK则会制作特别节目,介绍“为什么日本需要强大军队”。 更隐蔽的是教育渗透。高市主张修改教科书,增加国防教育内容。这种长期工程,旨在改变国民安全意识。 高市早苗的历史性当选,既是日本社会进步的象征,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激进转折。当这位曾身着自卫队制服视察部队的女政治家步入首相官邸,日本和平宪法的最后屏障正在崩塌。 真正的考验不在于能否修宪,而如何在强大邻国与坚定盟友间找到危险平衡。日本军事正常化的征程,可能带来地区力量格局的重新洗牌,但同时也将自身置于大国对抗的前沿阵地。这位首任女相的最艰巨任务,或许是证明强硬不等于安全,实力不等于稳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石破茂内阁集体辞职 2025-10-21 08:38·极目新闻
日本政府宣布了 2025年10月21日极目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召开临时内阁会议,
红楼背疏影
2025-10-21 18:12:59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