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乾隆生病,皇家太医们治了很久却没有好转,一乡下郎中把脉后,大哭道,“没救了,没救了!”乾隆听罢,哈哈大笑,“赏!重赏!”[舔屏] 清代乾隆年间,山东昌邑人黄元御因医术精湛被召入宫,这位民间医生的入宫经历虽有传说成分,但他的医学成就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后世中医发展。 黄元御生于1705年,原名玉路,他出身于书香之家,青年时期确实曾准备参加科举,1734年左眼患病,当地医生用药不当导致失明,右眼视力也受影响,这场变故让他放弃仕途,转而研习医学。 他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入手,拜当地医生为师学习临床技艺,在山东行医十余年间,黄元御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思路,他用药精简,往往三五味药就能解决问题,这在讲究君臣佐使、配伍复杂的传统中医里并不多见。 1749年前后,黄元御经人引荐入京,成为太医院医官,他在宫中供职数年,随驾南巡时还编写了多部医学著作。 黄元御最重要的贡献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气机升降理论,他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人体健康的核心在于脾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中间枢纽就是脾胃,如果脾胃功能失常,整个气机升降就会紊乱,各种疾病随之而来。 这套理论看似简单,实则系统,黄元御用这个框架重新解读了很多疾病,比如咳嗽,他认为不全是肺的问题,往往是脾湿不升导致肺气不降,治疗时不是一味止咳化痰,而要健脾燥湿,恢复升降。 他的另一个贡献是重新注解《伤寒论》,张仲景的原文历经千年流传,确实存在一些错简和理解分歧,黄元御从气机升降角度切入,对一些争议条文给出了新的解释,他的《伤寒悬解》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了所有问题,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解视角。 在《长沙药解》里,黄元御对每味常用中药都从升降角度分析其性能,比如同样是补气药,人参偏于升提中气,黄芪偏于固表止汗,用法就大不相同,这种细致的药性分析对后世医家颇有启发。 黄元御特别擅长治疗脾胃病和湿证,他认为很多慢性病都和脾虚湿困有关,现代人容易出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症状,用他的思路来看就是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治疗时重用茯苓、白术等健脾燥湿的药物,往往效果不错。 他在太医院时曾指出,当时宫廷医学过于重视滋补,动辄人参鹿茸,但补药用多了反而壅滞气机,让病情复杂化,这个观点在讲究“以补为主”的宫廷医学传统中显得另类,但确实有临床道理。 1758年,黄元御离开京城返乡,他在昌邑继续行医著书,完成了《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等十余部著作,这些书的特点是理论清晰、用药明确,很适合初学者入门。 后来黄元御病逝于家乡,他留下的著作在清代中后期流传颇广,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民国时期的名医张锡纯就曾多次引用黄元御的理论,当代中医教材中也能看到他的学术观点。 黄元御的医学思想核心是“以中焦为枢纽”,他把复杂的人体功能归结为一个升降出入的动态过程,这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让中医理论更容易理解和运用,虽然这套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疾病,但对常见的脾胃病、湿症、气机不畅等问题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网友热评: “这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乾隆装病试探太医,结果被黄元御直接打脸,帝王心术和真材实料的对决啊!” “现在医院开药跟开菜似的,十几种药配一起,黄大夫三味药治病的本事真该让某些专家学学!” “山东老乡就是实在!要是我当御医,估计早被砍脑袋了,黄元御这胆量不服不行” “突然想到现在中医黑总说古方不科学,黄元御能把《伤寒论》都改了,这创新精神够不够申请诺贝尔?” “乾隆晚年吃人参吃死的,要是黄大夫还在,估计得天天追着皇帝科普'扶阳抑阴'” 如果黄元御穿越到现代,面对“过度医疗”“养生乱象”,他会开出什么“药方”?是力挺中西医结合,还是呼吁回归经典?欢迎分享你的脑洞! 信源:昌邑市人民政府网站
1750年,乾隆生病,皇家太医们治了很久却没有好转,一乡下郎中把脉后,大哭道,“
风景繁华
2025-10-22 09:52:37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