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

朦胧烟雨楼 2025-10-22 10:36:08

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择把大部分产能放在了国内,这一点很高明。 2019 年,一笔 300 多亿的跨国收购震惊了整个半导体行业。中国企业闻泰科技要吞下有着 60 多年历史的欧洲巨头 —— 安世半导体,外界几乎一边倒地喊着 “蛇吞象,不可能”。   可谁也没料到,收购协议刚一交割,闻泰没有摆庆功宴,甚至没来得及在行业内高调发声,就悄悄派出了 20 个技术专家,直奔安世位于荷兰奈梅亨的工厂。   这拨人的突然到访,让工厂里的老员工们有些摸不着头脑:新老板刚接手,不先谈管理、谈利润,怎么一门心思扎进生产线了?   彼时的安世,可不是普通的 “大象”。作为全球车规级芯片领域的老大哥之一,它的市场地位硬得很 —— 每三辆跑在路上的汽车里,就有一辆用着它的芯片。   从消费电子到汽车工业,从工业控制到物联网,安世的半导体产品渗透在无数行业的核心环节,手里握着的专利和技术,是无数企业眼红的 “硬通货”。   闻泰敢花大价钱 “吞” 下它,自然有自己的盘算。但外界只看到了 “蛇吞象” 的胆量,却没读懂闻泰藏在背后的心思。   那 20 个技术专家在荷兰工厂待了足足几个月,不是来 “接管” 的,而是带着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把安世的核心技术、生产工艺、质量管理体系,一点一点摸透、学精,然后打包带回国内。   原来,闻泰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宝押在荷兰。它要的不只是一个现成的半导体巨头,更是要把这头 “大象” 的核心能力,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 很快,闻泰的动作接连落地。在国内多个城市,安世的生产线开始紧锣密鼓地搭建。从芯片的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一条完整的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在国内慢慢成型。   这一步棋,在当时没多少人看懂,甚至有人觉得闻泰多此一举 —— 放着荷兰成熟的工厂不用,非要花力气在国内重建,是不是太折腾?   可后来的事,让所有人都服了。当全球供应链开始出现波动,不少依赖海外产能的企业陷入 “芯片荒” 时,闻泰靠着国内的生产线,稳稳地扛住了压力。   那些原本担心供应链断裂的汽车厂商,纷纷把订单投向了闻泰,因为他们知道,这里的产能稳定、交付有保障。   安世在国内的产能不断扩大,慢慢成了闻泰手里最硬的底牌。曾经的 “蛇吞象”,变成了 “强强联合” 的典范。安世的技术优势,加上闻泰在国内的制造能力和市场渠道,让这家有着 60 多年历史的欧洲巨头,在中国市场焕发了新的生机。   现在再回头看,2019 年那 20 个直奔荷兰的技术专家,更像是闻泰布下的 “先遣队”。没有高调的宣言,没有浮夸的承诺,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核心产能搬回国内,把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这哪里是 “蛇吞象”,分明是一场深谋远虑的布局。闻泰没有被收购后的一时风光冲昏头脑,而是清醒地知道,对于半导体这种核心产业,只有把产能和技术扎根在国内,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   如今,闻泰和安世的故事还在继续。当我们谈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突围时,总会想起这场看似冒险的收购。或许,真正的高明,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豪赌,而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埋下未来的种子。 你觉得闻泰当年的这步棋,是不是走对了?如果是你,会选择把产能放在海外还是国内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84

评论列表

星期八

星期八

4
2025-10-22 21:23

是不是因为国内人工材料成本低,资本为了利益最大化才走的这步。其实只是巧合,才有了今天的万幸。

中国伟大复兴万岁

中国伟大复兴万岁

1
2025-10-22 21:38

简直是胡说八道,若大的公司,还是自己的公司,为了避险,将产业分散化,不让鸡蛋放一个笼子里,难道不是正常的吗?休得在此胡说八道,乱扣帽子。中国公司,在外面跟西方合作,一向以来都是规规矩矩,从不搬弄是非。倒是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美帝为首的强盗集团,在强盗逻辑思维下,屡用政治手段迫害,没收与其政见不同的国家的私人财产,这些案件还少吗?不需要我点出来了吧。中国海外公司一直是受欺负者,要不然哪有如此的谨慎?抹黑中企,你是何居心?

猜你喜欢

朦胧烟雨楼

朦胧烟雨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