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现在估计挺后悔的,后悔什么?她后悔的不是加入国民党,也不是竞选主席时缴纳的那笔高额保证金,而是发现自己变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渐渐远离了最初两岸统一的初心。 郑丽文的政治路,跟坐过山车似的,19岁她进了民进党,还当上了青年部副主委,结果2002年看透了“台独”那一套,直接拍屁股走人;2005年转投国民党,成了蓝营里的“异类”。 2006年,她为了揭发林佳龙的弊案,在看守所蹲了三个月。 在“立法院”,她敢和苏贞昌吵三十分钟,把对方气得破口大骂;她骂党内那些“不敢认中国人”的,她还揭美国对台积电的“黑手”。 那时候的郑丽文,是蓝营基层的“战斗蓝”标杆,年轻人疯传她的表情包,老党员拍手叫好,国民党沉寂太久,终于出了个敢打敢拼的“硬茬”。 可当上主席后,郑丽文才发现,国民党的“老毛病”比她想的还难搞。 第一件糟心事:党内“老油条”使绊子 胜选感言里,她说了句“两岸和平是最高期待”,结果被解读成“借和平绑架统一”,前台北副市长李永萍赶紧“教诲”,”可这“内部问题”,不过是郝龙斌、赵少康这些“老蓝男”的派系利益,赵少康甚至放话“让她政令不出党部”,明摆着要给她下马威。 第二件糟心事:政策左右摇摆 竞选时,她放话“当选后要拜会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结果被张亚中反问:“高市早苗啥立场,岛内谁不知道?”这一步,让她从“战斗蓝”变成了“亲外派”,后来她解释是“拓展国际空间”,但支持度明显下滑,更讽刺的是,她一边喊“九二共识”,一边在政策上回避“统一优先”,被骂“把和平看得比统一还重”。 第三件糟心事:竞选资金成“把柄” 竞选时,她靠家里钱和草根募款凑够了1320万新台币的参选门槛,结果被朱立伦派系暗讽“钱路不正”,可当上主席后,这笔钱倒成了“把柄”,保守派骂她“用钱买权力”,却绝口不提自己派系长期垄断党产的黑历史。 郑丽文的糟心事,其实是国民党的老问题,这个百年老党,早不是孙中山时代的“革命党”,而是被派系、利益、政治正确绑架的“官僚党”。 朱立伦在美国说“国民党是亲美政党”,结果被民进党嘲讽“连亲美都要学我们”,郑丽文虽然骂了这一套,但也没彻底切割,导致政策左右摇摆。 国民党既不敢像民进党那样明着“台独”,又不敢像新党那样旗帜鲜明统一,只能躲在“维持现状”的壳里,结果被两边都看不起。 郝龙斌、赵少康这些“老派”人物,嘴上说“九二共识”,行动上却更关心2028年的选票,把党变成了利益分赃场。 看着郑丽文从“撕遮羞布”到“被遮羞布困住”,我突然懂了:国民党的病,不是换个主席就能治好的,它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船上的人要么抢着找救生圈,要么忙着拆船板,就是没人愿意修船。 郑丽文的“战斗蓝”精神,本来是国民党的救命稻草,她敢说“不敢认中国人,就去民进党”,敢揭美国对台积电的“黑手”,敢和党内保守派硬刚,这些都是蓝营基层等了二十年的“真话”。 可当上主席后,她却被迫在“维持现状”的泥潭里打滚,因为国民党的“老人们”怕改变,怕失去利益,怕被民进党比下去。 但历史不会等谁,民进党在“台独”路上越走越远,大陆的耐心也在慢慢耗尽,如果国民党连“统一优先”都不敢喊,连“我是中国人”都要遮遮掩掩,那它存在的意义是啥?等遮羞布被撕掉,剩下的只有一具没灵魂的空壳。 郑丽文现在估计挺后悔,不是后悔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后悔那笔保证金,而是后悔自己成了“维持现状”的代言人,离最初两岸统一的初心越来越远。 可这后悔,恰恰是国民党的写照:它曾有机会当两岸的桥梁,却选择了在“不统不独”的夹缝里苟活。 这艘破船,是修是沉,时间会给出答案,但郑丽文的战斗,至少让我们看到:在国民党的沉寂里,还有人愿意说真话,还有人记得“根”在哪里,这,可能就是她最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