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改口了,他表示:如果到11月1日之前没有达成贸易协议,中国可能要支付155%的关税! 特朗普最近关于中国的言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前脚还在白宫热情会见澳大利亚总理,后脚就对北京发出了近乎最后通牒的信号,让人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这根本不是什么自相矛盾,而是一个装满了各式工具的“策略工具箱”,特朗普在收到中国的正式访问邀请后,嘴上说着可能在明年年初或2026年初访华,但他箱子里的每件工具,都有它特定的目标和用处。 首先是他最擅长的语言工具,他威胁说,可能会在11月1日之后把关税加到155%,还说中国每年都会给美国付大笔的钱,这种夸张的数字听起来很吓人,但谁都知道这基本没法操作,它真正的作用是给国内选民听的,展示一种不妥协的强硬。 另一个声道却放得很轻,专门说给中国听的,他反复说“想善待中国”,还夸自己和中国领导人的沟通“很棒”,预测最终会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协议,这番话明显是在降温,给谈判留出空间,确保双方还能坐下来谈。 他之所以急着想谈成一个协议,背后的动机是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和制造业信心不足,所以他的谈判清单里塞满了私货,他点名要谈的三样东西,大豆、芬太尼、稀土,个个都精准打在美国的痛点和他的票仓上。 大豆关系到农业州选民的钱包,芬太尼是美国社会挥之不去的噩梦,而稀土则是直接反击中国之前搞的关键矿产出口管制,贸易对他来说,从来不只是经济账,更是一笔政治账。 最有意思的是,他如何使用地缘政治这个工具,在他这里,一些极为敏感的安全问题,都被当成了可以随时取用或收回的棋子。 比如台湾问题,在所有公开场合,特朗普都小心翼翼地绕开这个话题,当被直接问到会不会拿台湾立场去换贸易好处时,他含糊其辞,这操作很明显,他不想在谈判的关键时刻去碰中国的底线,也为自己留下了最大的操作余地。 而他的盟友,比如澳大利亚,则成了他手里的另一个筹码,他一边对中国示好,一边又承诺加快给澳大利亚交付核潜艇,这不单单是履行盟友义务,更像是在谈判桌旁摆上了一件武器,增加自己的压迫感,安全承诺和盟友关系,到底有多重要?那得看它们在跟中国博弈时,能起到多大作用了。 以上信息来源于新浪财经 再次加征关税,特朗普意欲何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