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景铄看科技 2025-10-22 12:55:39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自去年起,苹果借助代工厂商于印度加速战略布局。其动作显著,新开设多达八条产线,这些产线主要聚焦于iPhone的组装业务,彰显其拓展市场的决心。   背后的原因很清楚,全球产业链调整、中美关系变化,再加上印度政府推的“印度制造”政策。   印度为了吸引外资,给出了不少看起来很香的优惠政策,比如减税、土地补贴、关税保护。苹果这边一看,形势挺好,部分产能就这样从中国搬了过去。   但问题来了,苹果刚扎根没多久,印度的税务部门突然找上门,说你们不能光交印度本地的税。   按照他们解读1961年的《所得税法》第二条,如果一个企业在印度有“显著经济存在”,就得按照“全球收入”来申报税收。这不只是苹果一家被波及,谷歌、亚马逊、微软,统统都被“请去喝茶”。   从印度政府的角度看,这并不突然。早在几年前,印度就开始推动“数字税”,对全球科技巨头征收所谓的“平衡税”。   这次翻出1961年的老法条,更像是延续这一思路的升级版。只不过过去是针对数字业务,现在是直接针对实体制造业。   但从企业的视角来看,这一变动的杀伤力不小。苹果在印度的投资还远未收回成本,这种“税收追溯”模式,打破了一个基本假设:你在印度投资,是基于政府给出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现在突然变调,等于在合同履行中间换了规则。   这种做法会给其他考虑在印度扩张的外资企业带来不确定性。原本印度是想打造“下一个世界工厂”,接住部分从中国转移的制造业订单。   可现在一边拉人进场,一边又突然加码税收,哪怕只是个别案例,也足够让企业重新评估风险。   苹果这次还只是遇到税收问题,其他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不止于此。从劳工法规到环保要求,再到数据本地化,印度的监管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执行层面仍然存在不小的不确定性。   尤其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时常出现“打架”的情况,让外资企业左右为难。   印度这次对苹果的动作,也被不少人解读为一种“信号释放”——一方面想告诉国民,我们不会让外国公司在这里“躺赚”;另一方面也借此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当下,印度于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国内对于“经济主权”的敏感度亦日益攀升。此等情绪潜藏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绝不能被轻易忽视。   但问题在于,全球经济不是靠情绪驱动的,资本是逐利的。一旦某个市场的规则开始变得难以预测,企业就会寻找更稳定的替代选项。   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都在努力承接制造业转移,政策灵活性和执行效率往往比印度更具吸引力。   印度如果不能在吸引外资和保障本地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总的来看,印度这次翻出60年前的法律来对苹果“补税”,确实操作得有些突然,但也反映了其对税收主权的重新认知。   问题不在于印度有没有权利征税,而在于它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对外资企业而言,规则的稳定性和执行的透明度,比税率高低更重要。   苹果最终会怎么应对,目前还没有明确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次事件会成为其他企业评估印度市场时的重要参考。   毕竟,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博弈。印度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工厂”,光靠政策口号还不够,更需要建立起一个企业相信、愿意长期投入的制度环境。   素材来源:苹果公司游说印度修改税法,称该法律阻碍其扩张计划 2025-10-15 18:41·新浪财经

0 阅读:93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