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0月19日,江苏一女子开了家寿衣店,这天刚开门,就来了一群老外,女子一开始没在意,不料,这些老外竟然挑起了寿衣,甚至还往自己身上穿,嘴里还不停的说着“amazing”,女子顿感不妙!赶紧过去阻止,对方还以为要涨价!女子比划了半天才让对方明白,这是给死人穿的!可在对方坚持下,女子只好给卖给对方四个日常戴的帽子!网友:洋相,还是得洋人出! (信源:南国早报——外国人扎堆到寿衣店挑衣服?店主回应 ) 这事儿发生在江苏苏州的一条老街上,女子开的寿衣店已经有十年了,平时来的都是办白事的顾客,大多神情沉重,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 “热情” 的客人。 那天早上刚开门,五个高鼻梁、黄头发的老外就走进店里,背着双肩包,手里拿着相机,看起来像来旅游的。 女子以为他们是走错路的,还笑着用英语说了句 “Can I help you?”,结果老外们摆摆手,径直走到挂满寿衣的货架前,开始饶有兴致地打量。 一开始女子没太在意,想着可能是老外对中国传统服饰好奇,直到其中一个戴眼镜的老外,拿起一件绣着仙鹤的黑色寿衣,直接往自己身上套,还对着同伴竖起大拇指,嘴里不停喊 “amazing!beautiful!”,女子才瞬间慌了 —— 这可不是普通衣服,是给逝者穿的寿衣啊! 她赶紧跑过去,一边摆手一边说 “No!No!”,想把寿衣从老外身上拿下来。 可老外们会错了意,以为女子是嫌他们没付钱,或者想涨价。其中一个老外赶紧掏出钱包,指着寿衣比划 “how much?”,还掏出几张百元大钞递过来。 女子急得满头汗,她英语不太好,没法详细解释 “寿衣是给死人穿的”,只能手舞足蹈地比划 —— 先是指着寿衣,然后做出 “躺平” 的姿势,又摇摇头,老外们还是一脸懵,甚至以为这是 “特殊风格的睡衣”,还想再拿一件试试。 没办法,女子只能找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输入 “这是丧葬用品,用于逝者穿着,活人不能穿”,然后把手机递给老外。 老外们看完翻译,表情瞬间僵住,套着寿衣的那个赶紧往下脱,脸都红到了耳朵根,嘴里不停说着 “sorry!sorry!”,还对着女子鞠躬道歉。 周围路过的人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笑出了声,女子也又气又笑,摆摆手说 “没事,误会而已”。 可老外们还是觉得不好意思,又不想空着手走,看到货架上有卖日常戴的黑色布帽(平时也有人买去当便帽),就指着帽子问能不能买。 女子本来不想卖,怕他们又闹误会,可架不住老外们坚持,最后只好卖给他们四个帽子,收了钱就让他们赶紧走了。 后来女子把这事跟邻居说,邻居笑得直不起腰,还说 “这要是传出去,全街都知道你家寿衣被老外试穿了”。 这事儿之所以好笑,其实是因为中外丧葬文化差异太大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寿衣是逝者离世后穿的衣服,有 “送终、避邪” 的寓意,颜色多为黑、蓝、红(部分地区),款式偏传统,而且活人绝对不会穿,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一种文化禁忌。 但在很多西方国家,没有 “寿衣” 的专门概念,逝者通常穿生前常穿的衣服,他们对 “丧葬服饰” 的认知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所以才会把寿衣当成普通传统服饰。 类似的文化差异笑话其实还有不少。之前有老外把中国的 “纸钱” 当成 “特殊的纸工艺品” 买回去,结果被朋友提醒后赶紧扔了;还有老外误把清明节的 “青团” 当成 “绿色甜点”,吃了一半才知道是祭祀用的(其实青团现在也成了日常小吃,但传统上和祭祀相关)。 这些笑话背后,其实是不同文化对 “生死、祭祀” 的不同理解,没有对错,只是需要多沟通、多了解。 网友们的评论也特别有意思:“洋相还是洋人出得地道,这波操作我给满分”“老板当时肯定懵了,好好的寿衣店变成‘时装秀现场’”“建议老板以后在门口贴个‘非丧葬用途勿试穿’的英文提示”。 还有人说:“其实也不能怪老外,他们确实不懂咱们的文化,好在老板脾气好,没闹僵”。 确实,跨文化交流中难免会有误会,关键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就像这次的老外,虽然闹了笑话,但最后态度诚恳地道歉,女子也没有责怪他们,反而觉得是件有趣的事。 要是换成脾气不好的人,说不定就会吵起来,反而破坏了气氛。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遇到过因为文化差异闹出来的笑话吗?比如老外不懂中国习俗,或者你在国外不懂当地规矩?评论区聊聊,让大家乐一乐的同时,也多了解点不同文化,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能少点误会,多点理解啦!
[微风]10月19日,江苏一女子开了家寿衣店,这天刚开门,就来了一群老外,女子一
韫晓生
2025-10-22 15:54:40
0
阅读:538
失败的小镇做题家
为啥不卖?他们喜欢,就让他们穿啊!
用户15xxx69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