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談(北京篇)|讓文物活起來:當國寶遇上歌舞…《香港大公報》訊:文/姜

帝生赏娱乐 2025-10-22 17:53:25

「七日談(北京 篇)|讓文物活起來:當國寶遇上歌舞 … 《香港大公報》訊:文/姜舜源

從中共十八大至今十多年來,系統梳理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並通過多種方式讓文物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取得了看得見摸得着的成效。例如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藏品數據庫向各界公開,寶貴的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源源不斷走向社會,中華優秀文化遺產越來越多地融入日常生活,並豐富着人們的精神世界,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在中華文化遺產寶庫裏,有極少數特殊文物,本身一直保持着生命力,就像古樹名木那樣屬於「活文物」。在這方面,除故宮博物院外,新中國人民政府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收藏了部分流散東北的清宮舊藏,其中「九霄環佩」琴是中唐時期古琴,承載着盛唐原聲,用它彈奏《高山》、《流水》、《陽關三疊》等古琴曲,就是原裝大唐遺音。唐歐陽詢《仲尼夢奠帖》,是歐陽詢傳世法帖裏唯一手書墨跡,起筆、落筆、行筆規矩端謹,筆意連綿,結體、造字、骨架結構森嚴,氣象豪邁,生動地反映了唐人「尚法」的時代風尚,為一般碑拓字帖所難以企及。

日前在北大百年講堂,遼寧歌舞團推出情境劇《古色·國寶遼寧》,以遼寧省博物館所藏國寶文物為創作源泉,挖掘歷史內涵,抒發時代精神,與在場北大學子產生共鳴,台上台下互動熱烈,是「文物活起來」的又一成功探索。當國寶遇上歌舞,綻放出照古騰今的藝術之光。

首先是還原生活原貌。晉顧愷之(公元三四八至四○九年)《洛神賦圖》,是根據三國曹植(字子建,公元一九二至二三二年)《洛神賦》創作的長卷。賦文全面描寫曹植在洛陽南郊龍門伊闕之濱,遇上洛水之神宓妃,在此演繹了一場人神相愛、相悅的夢幻故事。作為圖畫,即使是可以連環描繪故事場景的長卷,也不可能像如今影像技術「全景畫」,表現故事發展全過程,而是截取幾個精彩片段:卷首為曹植及其侍從,在洛水之濱遙見洛神。遠水泛流,近水息波,洛神含情脈脈,欲去還留,正是賦文「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情景。卷中段,洛神飄然降臨,時隱時現,忽往忽來。二人眉目傳情,互致愛慕。子建解下身上的玉珮給洛神,洛神則呈送身佩的瓊珶美玉以回應。二人指江水為誓,海枯石爛心不變。接下來,洛神乘坐「雲車」,側首與子建「動朱唇以徐言」,手持「江南之明璫」,與子建灑淚揮別,「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駕車的六龍黃、白相間。雲車兩側是一頭鯨和一頭鯢,水中有神獸護衛。卷末「辭別」,子建駕車登程,回首尋望洛神倩影,人神永隔。情境劇第二場《丹青雅尚》以女子群舞「鴻」一節,還原《洛神賦》、《洛神賦圖》宓妃及眾神凌波漫步、翩翩起舞的驚鴻情景:「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再現了曹植、顧愷之這兩位相距一百一十六年的藝術家,塑造的魏晉人物形象、服飾、舉止和精神風貌..」入內看全文:

即时娱乐新闻 娱乐圈音乐 乐坛 歌舞 ..…..

0 阅读:0
帝生赏娱乐

帝生赏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