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这次诺贝尔奖名单中,并没有我国科学家的身影,很多国人或许灰心丧气,但要知道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从来都不是和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直接挂钩。
这奖不是看你能造出多牛的火箭、能把人送多远,它更偏向基础研究,就是那种蹲在实验室里琢磨“为什么”的活儿,而且还有个大特点——滞后性。
诺贝尔奖的特点就是真认准了基础研究不放,所谓基础研究,就是那种短期内看不到半点实用价值,科学家们蹲在实验室里跟分子、原子较劲的活儿,比如琢磨细胞怎么重组,研究某种粒子到底存不存在。
日本新世纪以来拿了快30个诺奖,多半是这类成果,就像山中伸弥2006年搞出了iPS细胞,折腾了6年才拿奖,这还是快的,这东西现在确实给医学研究帮了大忙,但当年谁也想不到能有这用处。
英法德那300多个诺奖,同样一大半都是上个世纪积累的家底,比如德国的量子力学奠基,英国的DNA双螺旋结构,全是回答“为什么”的根本性问题,跟造火箭搭不上直接关系。
中国的科技发力点刚好在另一边,咱们更擅长“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应用科学。就说探月探火,嫦娥五号挖回1731克月壤,天问一号一次就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巡视,这可不是简单拼装零件,得把材料学、推进技术、遥感测控等上百个领域的技术捏合到一起,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得砸锅。
这种系统工程的硬实力,靠蹲实验室琢磨单个问题是练不出来的,得靠国家层面的统筹发力和真金白银的投入。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超过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但花在基础研究上的只有6.91%,剩下的大多砸在了航天、5G、高铁这些能快速见效的硬核应用上,这跟欧美日15%到20%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一比,方向差得明明白白。
更关键的是诺奖那磨人的“滞后性”,简直能把人等退休。统计数据摆在那儿,现在获奖者从做出成果到拿奖平均得等20年,化学奖更夸张,得熬30年才能等到评委们的认可。咱们中国的科技真正发力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儿,哪能这么快就等到诺奖的“回头看”?
就说屠呦呦,1971年就从青蒿里提炼出了能治疟疾的东西,救了全球上亿人,可直到2015年才拿到诺奖,这中间隔了整整44年,要是按这个速度,咱们现在搞的基础研究,得等到2050年才能在诺奖名单上见着影儿。
还有美国,二战后经济起飞,然后过了几十年才迎来诺奖井喷,现在占了全球42.5%的获奖人数,这就是典型的“先有钱搞研究,后拿奖出名”的路子,日本也是这么过来的,明治维新攒了百多年家底,新世纪才开始批量拿奖。
咱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思路其实很实在,先搞能解决实际问题、能提升国力的应用技术,等日子过安稳了,再回头深耕基础研究。这些年基础研究经费涨得特别快,2024年比上年增了10.5%,占比也提到了6.91%,虽然跟强国比还有差距,但架不住咱们增速快啊。
现在实验室里那些琢磨“为什么”的年轻人,说不定几十年后就带着诺奖回来了。毕竟诺奖评的是过去的成就,而航天探月探火拼的是当下的实力,用几十年前的标准衡量现在的发展,本身就是件挺滑稽的事儿。
那些觉得“没拿诺奖就是科技不行”的人,不妨想想,要是给当年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评个奖,诺奖够格吗?科技的终极意义是让国家变强、让生活变好,咱们能上月球挖土、能上火星“打卡”,这已经是最硬核的证明,至于诺奖,不过是晚来的勋章罢了,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