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光刻胶禁令反成神助攻!TCL豪掷15.6亿转投国产,提前3个月破局交付

小胖胖说科技 2025-10-22 18:42:15

美国又出新限制,不许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TCL立马终止1.2万吨进口订单,转头联合彤程新材、上海新阳签15.6亿采购协议,国产光刻胶不仅没拖后腿,还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交付。

最近,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出了招,宣布不准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光刻胶这东西,对造芯片来说,就像做面包离不开面粉。没有它,再好的光刻机也只能闲着。

消息一出,国内一家大型企业立刻做出了反应。他们原本计划进口的1.2万吨光刻胶订单,果断终止了。但转身就与国内两家光刻胶企业签下了高达15.6亿元的采购大单。更令人惊讶的是,面对突然激增的需求,国产光刻胶不仅稳稳接住了,还比原计划提前三个月完成了交付。

这背后,是中国光刻胶行业多年来默默耕耘的结果。

光刻胶,听起来可能陌生,但在芯片制造中,它不可或缺。它就像是雕刻芯片时的“墨水”,通过光刻技术,把电路图案精确地“印刷”在硅片上。电路越精细,需要的光刻胶就越高级。

高端光刻胶市场,长期以来都被日本和美国的企业紧紧握在手里。全球前六大厂商占据了约80%的市场份额。尤其是7纳米以下制程所需的极紫外光刻胶,更是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生产。

这种依赖,成了悬在头顶的剑。一旦被断供,许多芯片生产线可能面临停摆。有工程师坦言,刚到货的光刻机可能因为缺少光刻胶而无法使用。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风险。

压力之下,往往催生变革。

在光刻胶这个领域,东大的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知道,真正的安全,来自于自己能掌控。

近年来,一批国内企业静下心来,埋头研发。有的专攻半导体制造中最关键的那几种光刻胶;有的则从源头入手,解决制造光刻胶的核心材料——树脂的国产化问题。

突破来之不易。光刻胶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技术壁垒高,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但正是这种坚持,换来了曙光。

国内有企业成功实现了28纳米制程所需的高端光刻胶量产,并获得了国内主要芯片制造商的百吨级订单。这是国产高端光刻胶首次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在光刻胶的核心材料方面,也有企业建成了百吨级光刻胶树脂产线,打破了国外巨头长期的垄断。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能造光刻胶,连造光刻胶的原材料也能自己掌握了。

单打独斗,难以成事。国产光刻胶的进步,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协同。

芯片制造厂勇敢地给国产光刻胶机会,让他们上生产线测试、验证。这种信任,基于实际利益——稳定的国产材料供应降低了芯片制造企业在国际供应链波动中的风险。

同时,制造厂在生产线上使用国产光刻胶后反馈的宝贵数据,又帮助光刻胶企业不断调整优化,加速产品从“能用”到“好用”的升级。这种“制造-材料”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有分析认为,这种协同效应正在加速整个国产替代进程。根据行业计划,到2026年,国产28纳米光刻胶的市场占有率目标将超过65%。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光刻胶领域,尤其是在最前沿的极紫外光刻胶方面,我们与全球最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全球光刻胶市场仍在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产值接近65到70亿美元,其中高端光刻胶的增长尤为迅速。

这条路,我们才刚刚开始走。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上路,并且步伐坚定。

外部的压力,有时候反而会成为最好的助推器。眼下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就上演着这样一幕。

制造芯片离不开一种关键材料——光刻胶,尤其是用于先进制程的ArF胶和更尖端的EUV胶,长期以来严重依赖进口。这就像做饭有了好锅,但火候却掌握在别人手里。不过,情况正在快速变化。

好消息是,相关的攻关已经摆在了重要位置。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也向相关企业注资,目标是快速提升几种关键光刻胶的年产能。

对于下游的芯片制造商而言,价格或许不是最敏感的因素,稳定、不间断的供应才是生命线。一家大型厂商近期用超过十五亿元的资金,大规模采购并提前接收了国产光刻胶,这无疑向市场传递了强烈的信心信号。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很直接,相关上市公司股价连续走强,说明市场看好这条赛道的潜力。

当然,真正的挑战在于持久的可靠性。接下来一两年,是对国产光刻胶的严峻考验:产品良率能否持续稳定在高位?新建的产能能否顺利释放,跟上需求步伐?相关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能否逐步实现国产化配套?这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实力的长跑。

如果把目光放长远些,这种被“逼上梁山”的经历,或许并非坏事。回顾历史,曾经在通信设备等领域,也出现过类似的困境,结果反而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一次,半导体材料的自主化之路,或许也会在压力下闯出一片新天地。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绝境中的坚持。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漏船载酒

漏船载酒

3
2025-10-22 19:30

美国这次要化身中华崛起的阶梯了

猜你喜欢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