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8年,国军排长带队投诚,谁知,当他来到登记处时,文书却是大惊:“张定元,怎么是你,你不是在2年前就牺牲了吗?” 对文书刘兴易来说,张定元这个名字本应在1946年的苏中战场上就已成为过去,当时战斗结束后,阵地上只留下一顶被弹片打坏、沾满泥土的军帽,大家都认定张定元已经牺牲。 刘兴易在阵地上为战友痛哭时,也确信这个出身贫苦、作战勇敢的战友已经离开了,日后会被刻在烈士纪念碑上。 但没人知道,被认定为“烈士”的张定元其实还活着,当时炮火过后,他从昏迷中醒来,只觉得天一片漆黑,胸口疼得厉害,他在泥地里爬了半里路,最后倒在一户农家门前。 一位姓陈的老乡冒着杀头的风险,将他藏入地窖,用土方草药为他治疗,在地窖里的三个月,张定元没法以“张定元”的身份开展活动,只能作为一个普通的幸存者艰难求生。 身体好转后,张定元想找回自己的部队,可在路上遇到了国民党的巡逻兵,巡逻兵见他身体结实,就把他当成壮丁,强行编入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从那以后,他只能用别人给的新名字,把自己真正的名字“张定元”藏在心里。 就这样,一个在官方记录里已经“牺牲”的烈士,不得不穿着国民党军的军装作战,他发现身边的士兵大多也是被强行拉来当兵的,心里都有怨气。 于是在站岗或者休息时,他就悄悄跟这些士兵讲解放区的情况,还教他们在打仗时如何保护自己,他说的这些话慢慢在士兵中传开了。 直到1948年冬,碾庄圩被围得水泄不通,张定元觉得机会来了,他趁着巡逻换岗,召集全排三十多名士兵,摊开一张亲手绘制的工事图,劝说大家一起向解放军投诚,第二天夜里,他就带着这队士兵,带着武器和工事图,越过防线,投奔了解放军。 在临时登记处,负责登记的文书刘兴易在看到来人递上的身份信息时,脸色瞬间惨白,他以为自己见到了亡魂,纪念碑上的名字和眼前活生生的人,让他一时没法相信,面对旧友难以置信的目光,张定元只咧嘴一笑:“我回来了。” 为了确认张定元的身份,部队让他写了十几页的情况说明,还派了调查组去苏中地区找证人、查证据,经过一番调查,组织终于核实了他的经历:撤销之前的烈士称号,恢复他的军籍,还给他记了二等功。 到这时,“张定元”这个名字才真正摆脱了“烈士符号”的身份,重新成为一名有功战士的名字, 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定元主动报名参加,他说:“我受了太多人的帮助,该为国家出力回报了。”这一次,是他自己选择了奔赴战场。 1951年冬天,张定元在上甘岭执行敌后侦察任务,返回途中遭遇敌人伏击不幸牺牲,战友在他的遗物里发现了半块冻土豆,还有一张写得很潦草的纸条,上面是他对刘兴易的承诺:“等我回来。” 又到了清明,刘兴易再次来到烈士陵园,张定元的名字被重新刻在了纪念碑上,这一次的字迹刻得格外深。 这个名字不再是当初误判牺牲后刻下的符号,而是见证了他两次“生命”,一次从战场幸存,一次投诚归队,最终为国家捐躯的忠诚,纪念碑前放着一顶洗得发白的军帽,仿佛在为张定元的一生,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信息来源:新华社——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