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用战时法律明抢中国147亿芯片资产,这种做法到底有多恶劣,后果有多严重?其恶

官芊芊 2025-10-23 15:37:34

荷兰用战时法律明抢中国147亿芯片资产,这种做法到底有多恶劣,后果有多严重?其恶劣程度相当于把我们当成了敌国,对我们开战了,荷兰对俄罗斯都没有做这么绝。荷兰这么做,就是逼着我们对它出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9月底,一场看似法律操作的事件,实际上却撕开了中荷关系中的深层裂痕。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援引1952年的“货物可用性法”,直接下令冻结中资安世半导体的部分资产,并对其全球业务调整施加限制。   这一动作一出,立刻在业界和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147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被冻结,不仅是数字上的损失,更象征着荷兰政府将中国企业视为潜在敌对力量的强烈信号。   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手段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荷兰对俄罗斯的处理方式,让人不得不深思其背后的政治意图。   安世半导体的核心业务是功率芯片制造,这类芯片广泛用于汽车、电动车以及工业控制系统,其全球产业链高度敏感。荷兰政府的做法,直接限制了安世对海外市场的供货能力,也对整个欧洲供应链造成了冲击。   紧随其后的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更进一步,裁定暂停闻泰科技CEO张学政在安世董事职位的权利,将投票权转交给非中国籍董事,并将股份托管给第三方。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控制权被直接削弱,法律层面上的打击清晰而猛烈。   荷兰的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在美国的影响下进行的。早在2025年6月,美国官员就向荷兰方面发出警告,明确指出安世半导体CEO为中国籍,而闻泰科技在2024年底已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   这种背景下,荷兰采取行动,实际上是在西方阵营内部响应美国战略压力,将中国企业置于高度不利的位置。美国和荷兰的这一组合拳,显示出地缘政治对科技企业的深度干预,也让全球半导体产业再次体会到政治风险的严重性。   面对荷兰的极端措施,中国并没有被动接受。10月4日,中国商务部迅速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向海外出口特定元器件。这一举措直接导致欧洲工厂原料短缺,部分生产线被迫停滞,供应链陷入混乱。   这场贸易和技术上的对抗,迅速从法律操作演变为双向冲击的博弈,表明中方有能力且愿意通过政策手段维护企业和国家利益,同时也给欧洲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运营压力。   在危机之中,张学政表现出卓越的应对能力。他通过法律维权、外交沟通和国内产能扩张三条路线,确保公司在海外受限情况下仍能保持基本运转。在法律层面,他委托律师团队积极应对荷兰法院的裁定,争取尽可能维护公司董事会的合法权益。   在外交和政策沟通上,张学政配合国内主管部门,向荷兰和欧洲层面传递中方关切,强调尊重市场和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同时,他推动国内工厂的产能扩张,通过增加供应能力和研发投入,减轻海外受限对整体业务的冲击。   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展示了中企应对国际复杂环境的韧性,也凸显了海外资产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脆弱性。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这次事件再次提醒全球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海外运营不仅仅是市场和利润的问题,更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治风险。半导体产业作为技术敏感和战略重要的领域,更容易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焦点。   荷兰借助1952年的陈旧法律,对中国企业实施冻结和限制,其恶劣程度远超过普通的经济制裁,是对企业合法权益的直接侵害,也几乎等同于将中国视为潜在敌国。这种行为不仅会破坏中荷之间的投资信心,也可能激化中欧乃至中美科技与经济摩擦的紧张态势。   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荷兰措施的短期影响已经显现。安世半导体的欧洲客户面临原料和组件短缺,汽车及工业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被迫调整,部分高精尖项目甚至可能推迟或中断。   这种冲击不仅是对中国企业的打击,也反作用于荷兰及整个欧洲产业,显示出全球化产业链的高度互依性。中方通过出口管制的应对,也让欧洲企业体验到“以牙还牙”的压力,进一步加深双方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博弈。   与此同时,这件事也带来了企业战略层面的启示。中企在海外布局时,必须充分评估法律和政治风险,并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和管理机制,以应对突发的国际干预。   张学政的应对策略显示,企业在面临外部压迫时,不仅要依靠法律和外交手段,还需要通过内部资源调配和产能扩张保持运营弹性。   这种复合式应对模式,为未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可能遇到的类似挑战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