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35年,15岁小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时突然腹痛不止,碍于女同志就跑远处去

千浅挽星星 2025-10-23 15:45:09

[微风]1935年,15岁小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时突然腹痛不止,碍于女同志就跑远处去方便,不料返回后竟发现草地已空无一人......   松潘草地到处是泥潭,环境极其恶劣,对当时衣着单薄、缺少食物的红军来说,不仅难以通行,更时刻面临生命危险。   罗玉琪11岁就参了军,担任号手,还背着一支铜号,她参军的初衷是为父母报仇,之前也经历过翻雪山、趟大河的考验,身体还算结实,可如今孤身一人在草地里,她第一次感到了绝望。   罗玉琪爬上附近的大树眺望,却没看到部队的影子,她不敢大声呼喊,既怕引来敌人,也担心自己已经落后太多,呼喊也没用,还可能耽误部队前进。   当时她的腿上还有旧伤,那是半个月前在腊子口战斗中被流弹擦伤的,每走一步都疼得厉害,饥饿和虚弱是更可怕的敌人,连续几天没怎么吃过东西,他的身体轻飘飘的,眼前一阵阵发黑,他从奔跑到踉跄,最后只能用手和膝盖在泥泞里爬行。   草鞋断了,脚底磨出了血,他辨认着野菜野草胡乱塞进嘴里,却根本填不饱空荡荡的胃,他甚至一脚踩进过暗沼,冰冷的泥浆瞬间没过膝盖,是求生的本能让他挣扎了出来。   最后,他实在爬不动了,靠在一块大石头旁,准备等死,母亲留下的那条作为护身符的红布条,似乎也失去了庇佑的力量。   就在罗玉琪濒临死亡之际,副连长李玉胜把他拉了回来,他的右臂还吊着绷带,血迹隐隐渗出,显然也是因伤掉队。   李玉胜没说什么废话,只是把水袋凑到罗玉琪干裂的嘴边,又掰了一小块珍贵的干饼喂给他, 就这样,两个掉队的人暂时结成了伙伴。   他们很快又遇到了其他掉队的战友:腿部中弹的老周,发着高烧的小张,还有一个背着电台的通信员,人越来越多,最终汇合成了一个二十多人的队伍,但这群人与其说是队伍,不如说是一盘散沙。   “革命还没成功,党和人民还需要我们!”李玉胜看着这群眼神黯淡的伤兵,斩钉截铁地发出了号召,“我们必须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一个都不能少,一起走出去!”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大家举手表决,全票通过,李玉胜当仁不让地成了书记,而罗玉琪则被任命为宣传委员,这个瘦弱的少年瞬间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组织立刻展现出了力量,大家分工明确,没受伤的去找柴火和水,轻伤员则负责照顾动弹不得的重伤员,李玉胜甚至撕下自己衣襟上的一块红布条,作为临时党支部的标志,带着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言。   罗玉琪拿出自己的铜号,擦干净后吹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嘹亮的号声在草地里回荡,虽然不是行军命令,却让大家重新振作起来,驱散了心里的绝望情绪。   在李玉胜的带领下,大家还学会了不少求生技巧,比如通过观察草的疏密来判断哪里是沼泽、哪里可以安全通行。   第九天,罗玉琪在找水时不小心陷入了泥潭,泥浆很快就漫到了胸口,李玉胜看到后,立刻带着其他人解下绑腿,结成一条长绳,把绳子扔到罗玉琪身边,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把她从泥潭里拉了出来。   后来,李玉胜也发起了高烧,还说起了胡话,罗玉琪把自己仅剩的半块青稞饼喂给了他,又跑到附近找了车前草,嚼碎后敷在他的伤口上,在互相照顾中,这支小队伍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转机发生在一只野山羊身上,一天深夜,李玉胜拖着受伤的胳膊出去,开枪打中了一只野山羊,有了这只野山羊,大家终于吃到了热乎的肉,体力得到了恢复,不少人的伤情也有所好转。   第十一天,一阵熟悉的军号声从远处传来,是大部队的声音!   当他们赶到大部队驻地归建时,李玉胜拖着受伤的胳膊,向首长立正敬礼,用沙哑却坚定的声音报告:“报告!临时党支部五名成员,请求归队!”   他没有说自己带回了五个幸存者,而是强调这是一个完整的临时党支部,这个后来被称为“草地党支部”的故事,成了红军长征中的一段传奇。   它不仅让这几名战士活了下来,更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有组织在,就算身处绝境,也能团结起来找到生机,坚守住革命的信念。 资料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赓续传承红军血脉,“草地篝火”长明不熄

0 阅读:55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