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93年,36岁的耿彦波一上任,就斥资5000万重修了一个破院子,当地

千浅挽星星 2025-10-23 16:45:31

[微风]1993年,36岁的耿彦波一上任,就斥资5000万重修了一个破院子,当地老百姓骂他是疯子,但他却说:“这个院子是一个聚宝盆。”   1993年的灵石县经济并不发达,全年财政收入还不到1亿元,5000万元相当于全县半年的财政收入,拿这么大一笔钱去修一座破败的老宅,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老百姓的质疑很直接:把这笔钱用来建工厂,能解决不少人的就业问题;就算是用来修桥铺路,改善基础设施,也比投到一座摇摇欲坠的老院子里强。   因此,刚上任的耿彦波很快就被冠上了“疯子”的绰号,甚至还有人私下议论他是不是从中谋取私利,各种压力从各方袭来。   但实际上,耿彦波的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背后有他自己的考量,他之前曾亲眼看到一处皇家墓葬群被盗窃一空,这件事让他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一旦被破坏,就再也无法恢复了。   他认为王家大院不是县里的负担,而是能带来长远效益的“聚宝盆”,他想为灵石打造一个能长期发展的产业,而不是只追求短期的政绩。   说干就干,他亲自挂帅,迅速拉起一个超过50人的专业团队,这里面有文物专家,有建筑师,还有历史学家,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可能保留原貌地修复这座大院。   这次修缮的标准非常高,建筑用的砖瓦必须是用传统工艺烧制的,木料要选用生长了上百年的老树,就连砌墙用的黏合剂,都要用最传统的石灰和黏土混合而成。   为了复原墙上的彩绘,还专门请来了民间艺人,让他们一笔一划地重新绘制,耿彦波自己也没闲着,每天雷打不动地泡在工地上。   他还亲自编写了一本《王家大院》的宣传册,揣在兜里,见人就发,成了大院最卖力的义务推销员,经过两年多的修复琢后,王家大院终于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修缮完成后的王家大院游客很少,几乎没什么人来参观,之前对耿彦波的质疑声这时变得更加激烈,那段时间也是耿彦波压力最大、最孤独的时期。   情况在1996年出现了转机,当年,第七届中国民居会议在当地召开,耿彦波特意邀请参会的专家团到王家大院参观。   这些国内顶尖的专家进入大院后,都对其修缮质量和建筑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正是这些专家的认可,改变了外界对王家大院的看法,也扭转了舆论风向。   从那以后,王家大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数量也不断增加,到2002年,王家大院一年的门票收入就超过了3000万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影视剧组慕名前来取景拍摄,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之前骂耿彦波“疯子”的老百姓,也逐渐享受到了王家大院带来的红利。   2006年,王家大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   2000年,耿彦波调离灵石县时有人送了他三个花圈,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不满,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景与后来王家大院的火爆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反差或许正好印证了耿彦波所说的“要留遗产,不留遗憾”,他用这样一个当初备受争议的决定证明,真正有远见的决策往往需要顶住压力,在不被理解的孤独中坚持下去。   资料来源:《小县长投5000万修院子,被送3花圈,18年后,群众下跪挽留他》

0 阅读:6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