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和珅只回了一句话,就让皇帝当场愣住了。 和珅原名善保,出身于满洲正红旗一个普通家庭,他的人生起点在北京西直门驴肉胡同,幼年丧母,日子过得挺苦,但好在他这个人聪明,硬是把自己修炼成了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的人才。 这份聪明机智加上出众的相貌让他1772年当上乾清门侍卫后,很快被乾隆发现,从此,他的仕途之路不断高升。 1775年的他已经是权势滔天的户部侍郎,不仅身兼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六十多个要职,连儿子丰绅殷德都娶了乾隆最宠爱的十公主。 和珅的敛财手段远非简单的贪污索贿,他创造了一个叫“议罪银”的制度:官员犯了错可以拿钱来抵罪。 这笔钱名义上进入国库,实际上大部分流进了内务府,成了皇帝的私人小金库,当然,也顺便让他自己中饱私囊。 这个操作堪称天才,它把官员的过错变成了皇权可以随意调度的现金流,再加上他对盐政、关税这些国家钱袋子的控制,一个庞大的、隐藏在国家财政体系之外的“第二国库”就这样建成了。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第二国库”?看看当时清帝国的财政状况就懂了,国库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就五千万两白银的收入,可乾隆晚年六次南巡,一次就可能砸进去上千万两;修个圆明园、热河行宫,又是几百万两。 国家的钱根本不够皇帝花的,当财政出现巨大窟窿时,和珅和他那个“第二国库”就成了救火队,后来白莲教起义,军费高达一亿两,国库直接瘫痪,最后还是靠和珅动用私产才撑了过去。 所以,乾隆和和珅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乾隆清楚知道和珅在做什么,甚至纵容了他整整二十年,多次出手庇护他免遭弹劾。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和珅的保护伞也瞬间消失,次日,早已是皇帝但一直没有实权的嘉庆立刻动手,罢免了和珅的职务,正月初八,和珅被正式投入大牢,曾经的权臣成了阶下囚。 嘉庆给他定了二十条大罪,但审讯的核心只有一个:钱,抄家的结果震惊了所有人,光是白银就有八千万两,黄金三万两,再加上数不清的房产、土地、当铺、古玩珠宝,总价值估算下来,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大约15年的财政总收入。 嘉庆扳倒和珅,表面看是反腐,实际上是一场“财政主权”的夺回战,他要砸烂这个由和珅控制的旧体系,把钱收归国有,和珅临终前那句“为上皇保管”的辩护,让这场清算变得极其棘手,因为它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刚去世的乾隆。 承认吧,损害父亲声誉;否认吧,又没法解释父亲为何纵容,最终,嘉庆选择了政治手腕,他没有采纳朝臣凌迟的建议,而是考虑到公主求情和和珅曾是一品大员的身份,在正月十八赐其在狱中自尽,和珅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49年的人生。 巨额家产全部充公,极大地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为了维护皇室颜面,嘉庆没有深究和珅的党羽,官方史书也刻意淡化了审讯细节。 和珅的儿子因是额驸得以保命,但家产尽失,家族从此一蹶不振,这座曾经权倾朝野的豪宅,后来被赐给了庆亲王永璘。 信息来源:《清朝历史》,张宏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